五一的四天长假即将结束,大部分科技公司的打工者又要回到上班的日常轨道上了。不过,那场关于996的讨论似乎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
中国的程序员们在GitHub上发布了一份实施长工时的科技公司黑名单,几乎所有的中国科技巨头都被一网打尽,而996.ICU GitHub存储库则被程序员们“点赞”了超过24万次,他们甚至恶作剧地发放《反996许可证》,“此许可证的目的是阻止违反劳动法的公司使用许可证下的软件或代码,并强迫这些公司权衡他们的行为。”
此前曾经发布过赞同996的部分企业家则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有些程序员还发起了把《劳动法》邮寄给某位企业家的运动。
既然996过去一直都是中国科技企业员工们的普遍作息制度,也得到了大部分员工的默认至少是忍受,为什么如今的员工们却不能忍了呢?
在老冀看来,关键还是员工的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冀给大家将一个自己亲自经历的过去。此前,老冀曾经在一家大型服务外包公司工作,也做过内部沟通方面的工作。当时,公司董事长,一位50多岁、来自外企的资深管理者,为了更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希望发起一个“与董事长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他计划挑选公司的基层员工,中午一起吃饭,做一对对、面对面的沟通。
不过,这个交流活动只做了一次就被董事长叫停了。老冀有一次好奇地问他原因,他说跟一位90后员工吃了顿饭,他竟然没能说上很多话,因为那位员工一直都在谈自己的个人想法,却几乎没说工作的事情。
这位董事长感慨地说到,自己当年也是20多岁的时候,也曾经被老板一对一约谈,结果双方谈的全部都是工作的事情。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自我,他们更关注自己个人的感受,而不是被工作所束缚。当然,他们也有这个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即使短时间不工作,父母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且随着自由职业、个人自我雇佣现象的兴起,年轻人也不再需要依托大机构或者大企业才能生存。
这与老冀之前的几代人的生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说老冀父母那一代,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都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也使得他们要么只能局限于农村,要么则是在一家普通的国企结束了职业生涯。从一而终是一种常态。
而到了老冀所在的70后人群,很多朋友都是从农村或者小城市进入大城市,没有资源也没有依靠,工作成了生存和养家糊口的唯一依靠,哪里还敢与领导或者资方讲条件?似乎也是从老冀这一代开始,996成为了工作的常态。
而当90后成为就业主体之后,由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他们不再希望自己的生活完全被工作所占据,自然也就反感996这种高强度的作息制度。
当然,企业家可以说,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现在的996,哪有未来的财务自由?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把财务自由作为未来的唯一目标;他们反而认为,钱够花就行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重要。既然不需要那么多的钱,也就没必要去996折磨自己。
老冀觉得还有个年轻人已经认识到的问题,那就是即将你做到了五年甚至十年如一日的996,你也未必能够实现财务自由。老冀之前就曾经专门说过,作为一名打工者,要实现财务自由,必须同时满足:进入高速增长的行业、进入高速增长的公司、成为公司业务骨干、老板足够大方这四大条件才有可能。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渐放缓,随着电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行业逐渐走向常规化,希望搭上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并尽快实现财务自由的概率已经小了很多。如今,如果你再去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就会发现过去熙熙攘攘的创业咖啡馆中,如今已经是冷冷清清,那些兴奋地谈论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也比过去少了许多。
当然,也正是新兴行业走向常规化,使得目前的就业环境变得有些困难,也让很多在大公司打工的年轻人对于换工作有了更多的顾虑。不过,这并不意味那些掌握了更多主动权的科技巨头们就能够将996视为理所当然。先不说是否违反《劳动法》的问题,即使出于维护公司员工士气的考虑,企业家们也不宜旗帜鲜明地支持996,毕竟企业是你们的,而不是他们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