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公开活动中,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 卡兰尼克 (Travis Kalanick)向媒体谈及,公司在中国一年补贴超过十亿美元,以应对与本土公司的价格战。
不出意料地,Uber(优步)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滴滴快的公司再次否认了价格大战,并表示公司正受益于更大的规模,“在400 个城市开展业务并且已在半数城市突破盈亏平衡点。”
等等!这话句的逻辑似乎哪里有点怪。
1、专车市场烧钱之惑
卡兰尼克参加了2月17日加拿大的Ted大会,会后,他向加拿大科技平台Betakit抱怨:“我们在美国是赢利的,但在中国一年却要补贴 10亿美元以上。当地的竞争者手段激进,他们在每个运营城市都不赢利,但砸钱买市场份额。而我希望世界不是那样的。”
此话一出,又掀起轩然大波——优步中国一年烧了10亿美元?
事实上,此事早有相关表述,早在2015年年中,卡兰尼克写给投资者信中就提到,“鉴于近期在当地取得的成功及可观的市场占有率,我们计划2015年在中国投资超过70亿人民币(折合10.7亿美元)。”
所以,10亿美元并非新鲜事,而是按计划完成的投资任务罢了。
但这位实诚的CEO的自爆,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揭开了行业一角。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12日报道,卡兰尼克声称其竞争对手滴滴亏损负担过重,每周需要补贴7000万至8000万美元,这样下去一年就是大约40亿美元。
40亿美元,是一笔相当于260亿人民币的巨款。
滴滴当然不敢认这茬,其公司一面否认烧钱,一面表示公司正受益于更大的规模。
滴滴发言人在回复给路透社的电邮中表示,目前这家中国公司在 400 个城市开展业务并且已在半数城市突破盈亏平衡点。
2、1个常识拷问
如果认为群众的智商不足以理解滴滴公司的商业逻辑,那基本的常识,人们总不至于没有。
按照滴滴屡次拿出的易观报告所说,2015年第三季度,滴滴快的占据中国专车市场83.2%的市场份额。
暂且不说这报告是否是客观公正,即便假设报告所称的滴滴数据是“诚实的”、且假设剩余市场份额全部为优步所有。
那么,如果市场占比16.8%的优步去年补贴额度为10亿美元,相应地,市场占比83.2%的滴滴烧钱数就是:83.2%×10÷16.8%=49.5238095 (亿美元)
账虽然算得有点简陋,但并不粗俗。想要做老大吗?恐怕一年就要补贴市场近50亿,还是美刀。除非,滴滴承认市占率的统计数据有误、实际没那么高;或者干脆就认了吧——滴滴在烧钱方面也是第一名。
以目前两家“咬牙死磕”的程度来看,如果优步给司机每单补贴5块钱,滴滴要想保持司机不流失就至少也得补贴5元,甚至更多。不过听说,有滴滴高管仍面不改色地告诉媒体,该公司效率更高,每单的平均补贴仅为竞争对手的1/5到1/4……
这是嘲笑司机们的智商么?宁可只拿1/5的补贴也要去开滴滴?
咋不上天呢。
3、3个文字陷阱
滴滴对外表态时的常用辞令是,“公司的业务布局广泛,正受益于更大的规模。”
细想一下,这话里是有陷阱的。
(1). 布局广泛 ≠ 规模庞大
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记得当年的首富陈天桥和他的“盛大” 帝国。原创文学、游戏开发、视频分享、影视制作、主题旅游、版权分销、无线分发,各个子公司星罗棋布,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盛大对于市场趋势抓得很准,这些领域的市场规模都十分庞大,陈天桥的思路清晰,所有项目都要围绕打造“娱乐帝国”的伟大构想而展开……
“盛大娱乐帝国”,今何在?
布局广泛就等于布局成功吗?协同效应不起,遑论规模。
看再滴滴,如今已有了七条产品线: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以及试驾。从大的“用车需求”的角度来说,布局不可谓不周,表面上看是扩大了平台覆盖度。
但滴滴对其平台不同用户的认知真的清晰吗?其业务之间有协同性吗?
外界看到反而是,出租车司机因滴滴导流不公而围堵其总部讨说法、答谢宴成为诉苦晚会的闹剧;看到滴滴顺风车上线后,反而与快车左右互搏;看到了媒体所报道的滴滴大巴空驶、车辆调配困难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现状。
(2). 1+1 ≥ 2 ?
希望滴滴挂在嘴边的“更大规模”不是指滴滴和快的两公司合并之后的数字叠加。
2012年初,优酷网并购土豆网、掀起中国互联网行业合并浪潮第一章时,有些没见过世面的分析人士还在惊叹,“1+1≥2,从此中国最大的在线视频网站诞生了!”并预言行业将被寡头垄断,版权价格高企而导致其它玩家出局。
现在呢,谁称英雄?经过了四年,随着新兴资本和弹幕新生代等的涌入,好戏层出不穷,视频行业反而更热闹了。
1+1≠2。这一点合并后的“滴滴快的董事长兼CEO”程维倒是很清楚,之所以商谈合并,是因为补贴大战快把公司拖垮,必须停止。不过他没料到的是优步进入了中国市场,“我以为滴滴和快的竞争就是总决赛,合并后可以好好建设家园了,没想到只是亚洲小组赛。” 程维后来有了反思。
(3). 200个城市 ≠ 重要的城市
曾经名噪一时的团购老大拉手网,自2012年冲刺美国上市折戟后、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它曾是O2O照进现实急速扩张的神话,短短8个月时间实现3轮融资,员工从十几名快速扩张到数千,风头最劲时曾宣布进驻全国500个城市和乡镇。直到因数据造假等问题被迫撤销IPO申请后,该公司副总裁仍坚称拉手已在2/3的城市盈利,公司整体实现盈亏平衡。
拉手网创始人吴波谈后来总结,主要是前期扩张太快,在市场上投入过大,疏忽了对风险的控制。“朱啸虎(拉手网的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当时给我打气,说Groupon也是这一现状,先讲规模优势,未来一两年团购行业一定会盈利。” 拉手失意后,朱啸虎转而参与投资滴滴,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网疯狂扩张时的景象,就不会吃惊于后来似曾相识的故事。
滴滴发言人告诉媒体,公司在 400 个城市开展业务并且已在半数城市突破盈亏平衡点。
但他恐怕不敢列出这“半数”城市的清单——人们会发现,这200个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可能在中国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来看,而滴滴对这200个城市的总投入还不够其在大城市烧一周。
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滴滴70%的订单都集中在排名前20的城市。因而,单纯讨论城市数量并无意义。
不知路透社记者有没有再多问一嘴——滴滴在其订单量前20位的城市盈利情况?“突破盈利平衡点”是单月还是单周?后续表现如何?这“半数城市”中多少是只有出租车业务或只有少数专车的?……鸡同鸭讲不太专业,雾里看花不堪深究。
看最近的报道,滴滴在一些大城市的补贴几近疯狂,以杭州为例,仅春节前的短短两周内,就烧掉了近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亿),是其平时的两倍多,每单亏损也是环比大幅扩大。
媒体估算称,单个城市两周烧3000万美元,以滴滴宣称的当前近3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或许“仅够1个城市这么烧50个月,或者够100个城市烧半个月。”
难怪有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泡沫论,言必称的规模效应的公司,多半是把规模误会成表面上漂亮的路演文件吧。无计划无风控地烧钱换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先挥霍融资换数据,再用数据换融资或上市,只让旁观者觉得越来越危险。
(本文转载自财经网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