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日前在全球裁员1100人,约占全体员工的10%。公司已退出希腊和土耳其市场,其余如摩洛哥、巴拿马、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市场也正在陆续退出。Groupon的对手LivingSocial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底为削减成本宣布裁剪400个岗位,并关闭加州托伦斯市(Torrance)的办事处。
不管承认不承认,团购已经要完了。这个业务从兴起到高潮再到如今这个萧条样子,不过也就七年时间。从华尔街的投资新宠到投资人嘴里的笑话,转变周期之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投资者在Groupon身上交了高昂学费,或许是人们如此之快认清团购先天缺陷的主要原因。
其实,Groupon目前并没有处在最坏的时期,相反目前情况比一两年前还要好些。原因是Groupon在驱逐了自己的创始人之后,一直在向其他方向进行转型,为大型商场清理库存尾货,做旅游、甚至做本地生活服务如送餐等。大家都知道,团购确实不行了,否认这一点也阻止不了这个业务的下行,在团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做好转型,才是正道。
具体到中国的团购,百团大战之后存活下来的企业已寥寥无几,有一些虽在勉强撑着但已不重要,想想已多久没人提拉手和满座等团购了。目前在团购业务上仍有一定份额的,也就美团和大众点评了,美团处于团购领先位置,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转型任务最重。
笔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外界对团购的质疑以及对手业务的冲击,9月20日前后,美团史无前例的组织了全国区域经理和大区经理的会议,主要内容围绕两方面:一、稳定军心,避免最近团购衰落言论影响团队;二、推手机买单。美团制定了针对中秋国庆双节的优惠政策,大中型城市是突破重点。美团希望在节假日通过大促来提高交易额,把这个业务迅速搞上去。听说,王兴和阿甘在现场重点强调了团购要与手机买单齐头并进,不能弱化。
这两个业务同时推进的话非常奇怪,明显有左右互搏的意思,因为业务逻辑上明显南辕北辙,销售和地推人员对精神的领会能力会很关键,否则容易出现困惑。最后结果其实和猜测的一样,会议结束后,不少人反应看不懂公司的策略,不知道未来美团是希望重点做团购还是手机买单,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继续哪条路,都困难重重。
团购的弊病已无需赘述,市场也不会等待,会推着某些事情向前走。最新有很多大众点评“闪惠”的新闻,它是个可餐后在线支付同时享受优惠的产品,目前为止已覆盖60万家店铺,月交易额连月翻番目前已破10亿。类似的还有微信支付、支付宝以及糯米的到店付,都是可以让用户直接手机支付的产品,从表面产品形态上看,对交易类的团购业务有很强的替代性。
美团上半年的销售额是47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其中酒店业务、电影票和外卖三块业务相加的数字约为160亿到200亿元左右,团购仍占整体业务的大半,是支撑其GMV的主力。与团购包袱较小的点评和糯米相比,美团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境地,既不能承认团购日暮西山,又要加速转型步伐。
在团购业务受到闪惠冲击的情况下,美团重点推出手机买单业务,这是否符合美团基因?
我认为团购和到店支付是两种场景下的产物。首先看团购,从它兴起那天起就是为了交易而生的,用户通过购买团购套餐再进店消费,典型的“找团单“行为,目的性非常明确。经过市场验证后发现,顺畅的使用场景是用户先找店再消费支付,如果此时用户发现,原来还有优惠享受,就像增值的部分,超出了心理预期。从美团的城市布局上来看,覆盖一千多城市大多数为三四线小城,这部分群体价格敏感度很高,但当到店支付也能够享受优惠时,又有谁会在就餐前就团一个团单呢?显然,团购在使用场景上就已经说不通了。
再看美团自身的商业模式,通过团单抽佣、延长商家账期形成高额现金流,用团购的GMV来支撑大局。且合作伙伴多为中小商户,主要是跑量,对于品质的注重是有限的。从“找单”到“找店”,产品可以改,但基因不会变,或者说很难改变。商家需要沉淀、用户也需要沉淀,仅仅是为了便宜而来的用户没有形成黏性,对商家的发展更是没有帮助。
美团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放弃团购,这是他的基础,酒店、猫眼都是基于团购这一模式衍生而来。如果立即转而做手机买单的话,对整体业务的影响肯定非常大,支付业务的公允费率约为1%,假设美团今年的团购业务能达到600亿的规模,费率是美团自己定的5%的话,美团手机买单必须要做到3000亿的规模,才能在放弃团购的情况下维持美团目前的体量,目前看来,不太可能。
有人曾评论过,用交易业务的成本结构去做支付业务,怎么看也像是在走钢丝。美团在生活服务领域搞出这么大动静,又推出了属于支付交易的手机买单,明摆着就是在进行强力转型,可为了维持自身的基本盘,仍要格外强调团购业务的重要性,给团购业务以一种本不该有的希望,这可是极为高难度的动作了。
或许美团正式承认团购不行的那一天,才是美团真正转型成功之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