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很复杂。
新零售的未来业态,或许连新零售的提出者马云、新零售的落地者张勇也不知道。谈到新零售,张勇曾说:“未来出现谁都看不懂的业态,可能就对了!”
新零售很简单。
新零售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送货更快了,购物更方便了,服务更精准了,体验更好了,所想即所得,所需即所得。
而CCO(阿里集团客户体验事业群)自然成了阿里地位最高的部门。20天内,马云、张勇等阿里集团高管,先后到CCO,拜师“小二”,“亲听”客户投诉和咨询。到底传递了什么信号?
全员“小二”:阿里的基因密码
身为市值5000亿美金的公司CEO,张勇的新年第一件事,竟然是花了一上午时间,拜师阿里CCO的“小二”,亲自接听客户投诉。
这位刚入门的“师弟”,相当虚心好学,“问题的源头是什么?各方立场如何?现有的解决方案大家是否满意?有哪些困难?是否需要做内部推动……”,一边请教,还一边做笔记。
而在大半个月前,小二们还迎来了另一位“师弟”马云。
据说,马云刚落座不久,就有个脾气着急的买家,在电话里说:“你不要再打电话给我了,让马云过来给我讲。”
于是,马云拿起电话回复:“您好,我是马云……。”
马云和张勇拜师参与的“亲听”项目,是阿里巴巴首席客户官吴敏芝向全体阿里人发起的号召————鼓励大家走到一线,聆听客户声音、重视客户体验。
截止目前,直接到服务一线旁听的阿里管理者已超过了500人,包括阿里首席人力官童文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及诸多业务总裁等,听完客户声音后,还就具体改进方向现场交换意见,并落实到具体业务优化中。
连马云、张勇都要来当“小弟”的CCO部门,号称是阿里集团最有权势的部门。吴敏芝刚刚上任时,马云就跟她说过:“敏芝,会有很多人要来拍你马屁。”
为啥要拍CCO的马屁?因为CCO负责的是客户体验,是对接剁手党和数千万商户的业务前哨,而阿里一直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所以,CCO和小二们的地位很高,“阿里平台上,所有体验好不好我要去负责,所以公司给了我们这个权力。”
客户的前端反馈和建议,会输送到后端的业务部门,帮助其提升业务、改进流程等等,从这个维度来说,在阿里,人人都是服务小二。
全员“小二”,客户第一,既是对阿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阿里未来方向的指引。
1999年,阿里巴巴刚成立时,十八罗汉中,就有三个在做客服,戴珊、彭蕾还有韩敏,后来彭蕾成为了蚂蚁金服的掌舵者。
复盘阿里的历史,其第一场硬战,就是和外来巨头ebay的竞争。彼时,论实力、论资金、论经验,刚刚诞生的弱小淘宝,和ebay压根不处于同一量级。
但淘宝后来却小咸鱼翻身,干掉了大白鲨ebay,根本原因就在于更好的服务。彼时,ebay的营收模式,是收取卖家交易佣金。在交易之前,为了防止买卖双方直接联系、跑单,ebay就设置了玻璃墙,阻隔买卖双方交流。
而淘宝则反其道为之,不收卖家佣金,鼓励买卖双方交流,就靠服务体验的提升,淘宝实现了对国际巨头的逆袭。到了今天,在淘宝开店,依然免费。
在此后的十几年前,马云曾多次强调提升服务体验的重要性,比如,“服务是全世界最贵的产品,所以最佳的服务就是不要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不需要服务。”
赋能商家,打造服务生态圈
作为平台型电商,商品的生产、展示、售卖、物流、售后等多个环节,具体落地者是外部的品牌商、商家、运营商、快递、安装售后等,这些环节具有高度不可控性。阿里小二们服务再好,如果这些外部的第三方掉链子,客户体验也好不了。
因此,阿里必须设计一套完整、流畅、公平的交易股则,并搭建各种工具,输出技术,赋能商家,共同服务好客户。
在流程设计层面,比如,阿里是第一个推出在线评价体系的电商平台,买卖双方可以互评,成为后续消费者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商家为了追求好评,就会不断提升其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最终惠及剁手党们和优质商家。
不但机制要公平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要给商家赋能,助力其提升服务能力。
2016年,“天猫无忧购”上线,包括七天无理由退换“免举证退换货”、“上门取退”、“极速退款”、“超长质保”等服务。
如此一来,消费者高兴了,那么,是否会遭遇恶意退货,比如,穿过的衣服、拆封过的手机再次退货,让商家“受伤”呢?一旦如此,这些政策将不可持续。
解决这个难题的药方,是“大数据”。基于购买数据和诚信记录,天猫会针对不同级别的会员推出分层的超级服务。那些诚信度很高的消费者,不会去以身试险,进行恶意退货等。而“天猫无忧购”提供的超级退货服务,反过来成为商家前置营销的利器。
剁手党们都有体验,在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中,商家的小二们可能过于忙碌,无法及时回复问题,体验往往很不好,尤其是双11等销量暴涨的时刻。
因此,基于这一需求,2017年3月,专为阿里商家开发的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店小蜜”正式上线。
截至目前,阿里平台上使用店小蜜的商家数已超20万家。
在遇到产品参数、型号、优惠等高度确定的结构性问题时,这款机器人能够比人工客服,提供更加标准化的回答,不但提升服务体验,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客服。
618当天,在小米、华为荣耀、nike、优衣库等140余家店铺内,机器人服务占比超过90%。其中,优衣库官方旗舰店内店小蜜服务占比更是高达99.78%。
而在交互对话时,这款机器人能对根据历史数据,对剁手党们精准了解,随后进行个性化推荐,进而带动关联商品成交,比人工客服更“贴心”、更快捷,转化率更高。
数据显示,就在去年618期间,“店小蜜”已在超1.5万会场商家上岗,帮助苏宁、小米等多位商家实现过亿成交。其中,仅苏宁天猫旗舰店由“店小蜜”服务带来的单店成交即近2亿。
在多个行业,机器人服务带来的成交转化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越人工。比如,优衣库天猫旗舰店在618当天的店小蜜服务转化高达48%,超越很多人工客服。
因此,要真正落地“客户第一”的初心,不是阿里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一个以消费者为核心,由阿里、商家、合作伙伴、服务商等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共同打造的超级“服务生态圈”。
技术进化,客服智能化
在CCO部门,马云和张勇“师兄师姐”们,很多可能是程序员和“智能机器人”。
据吴敏芝透露,阿里CCO体系中,有近3000名员工,一线实际服务客户的阿里员工只有600多位,剩下2000多名都是技术、产品、运营、数据分析。 ”
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商平台,阿里上活跃着为5亿活跃用户和数千万大中小商家,售卖的商品sku高达几十万,每天产生数亿笔交易。
客户服务的需求量也开始暴涨:每天,有近5万次热线电话打进,而无线端的在线服务量,也超过了过100万次。
仅靠人肉小二,服务将变成不可承受之重。如同钱塘春潮一般汹涌而至的客户服务需求,将会形成了一个随时溃堤的堰塞湖。
因此,技术的迭代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引进,成为了唯一的可选项。这项工作始于阿里在美国上市那年,自此开始,阿里的客服业务,开始进入数据化、智能化时代。
名为小蜜的智能机器人,就是AI版“小二”,它解决大部分的咨询问题,一个小蜜可以抵得上3万个人工客服。
除了回答买家的咨询,小蜜还可以帮助消费者买机票、充话费、做导购等等,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私人助理的角色。而在客服小二接到用户咨询时,智能系统还会自动进行语义分析,精准推荐相应的答案,而不需要人工手动查询。
官方数据显示,阿里机器人客服“小蜜”,在去年“双11”当天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工作。
甚至连难度系数颇高、过去需要人工处理的交易纠纷处理,阿里也在尝试用机器智能解决。目前,在部分纠纷处理场景里,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超越人的准确性。
在前端的投诉和建议,只有传导到业务后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体验。
基于这种需求,阿里在内部搭建了一套以“9点电台”命名的客户体验神经网络,之所以命名为“9点”,是希望每一个阿里人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都是从“亲听”客户声音开始。
第一步,它能够快速汇聚各个渠道的客户声音,其次,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定位问题,最后,传递给相关部门,促进业务优化,快速推进客户体验的改善。三位一体,让“客户体验驱动业务变化”成为阿里的条件反射。
当然,哪怕机器人再聪明,小二们的工作依然不可替代,他们的人性,经验、直觉和同理心依然是不可获取的,比如,一线客服小二会被邀请参与到各类业务决策会议中,对于影响客户体验的场景,服务小二有权“一票否决”。
总之,“客户第一“,从本质上来说,回答了阿里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终极问题,也是阿里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密码。
过去,在电商大扩张时代,它帮助阿里登顶全球最大电商的高位;未来,在新零售时代,”客户第一”,则是评判新零售是否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指标。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于东来的“爹味儿”,把胖东来从“风口”推向“浪尖” ?
- 读懂了vivo的用户脑、产品心,就读懂了国产第一如何炼成
- 苹果手机iPhone 16一到2025年就降价,这次还会有人“上套”吗?
- 2024年度VR产业回顾:混合现实头显成为主流;国内VR大空间强势崛起
- 阿里独家合作,亚马逊“亲测”代言,雷鸟创新打造 AI 眼镜新标杆,媲美 Meta !
- CES 2025 抢先揭秘:XR领域新品爆料,AI眼镜成焦点
- 2024 XR年度大事件TOP 10
- 先诛苹果,再灭Meta?三星、谷歌、高通组“失败者联盟”,能否赢得XR领域终局之战?
- Meta高端AR眼镜Orion全揭秘:五年内上市,或无缘国内市场,大概率撞车苹果
- 库克进军游戏圈?苹果Vision Pro与索尼达成合作 后者发行游戏刚拿下TGA年度最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