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OUT了吗?至少,网易严选是这么想的,后者要走下山顶,放下身段,和用户“互粉”,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主动寻找合适的品牌,通过用户互相认证、权益打通、内容共享等,形成生态价值链,借此最大化社群价值,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这种新的社群运营模式,被严选定义为“社群融合”。第一批参与社群融合试水的,共有七大品牌。
粉丝经济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产物,当鹿粉为偶像创造一个又一个吉尼斯纪录的时候,你就能见识粉丝经济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能量。
为何严选要逆粉丝经济而行?从小米的粉丝经济,到老罗的社群经济,再到严选的社群融合,到底有何异同?
小米粉丝经济:拜物教、中心化、单向度、大众化
要说粉丝经济,雷军和小米都是高手,小米把用户定义为发烧友,在发烧友组成的用户海洋里,雷军和小米宛如灯塔一般站在顶端,而小米聚拢粉丝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性价比,发烧友和小米共同组成了一个拜小米教。
发布会上,和友商pk的大跑分是雷军演讲的小高潮,而大高潮则在公布价格环节————不输友商的品质,再辅以几个高调营销的技术和功能亮点,叠加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引来粉丝的阵阵尖叫。雷军也多次声称,小米要“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新国民产品”。性价比是小米聚拢粉丝的主要卖点,而后,又通过F码等制造稀缺性,进一步强化高性比价的品牌标签。
这和鹿晗、吴亦凡等明星吸引粉丝的手段极其相似————每一个明星都有其极为明确的人设,比如鹿晗和吴亦凡的最大优势可能是颜值、而长相磕碜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小岳岳只能靠“才华”取胜,可以说,他们的优势越明确、越强化,越容易俘虏更多粉丝。
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代言人吴亦凡,基于粉丝经济,成功的关键,是其能否找到用户最大公约数的偏好,然后把这一点做到极致,其商业化的变现价值,就是跟其吸引到的用户量高度正相关。
用户基数庞大的粉丝经济,能够迅速成就一个品牌和明星,小米就受益于此。但这种单向度的从属关系,必须依赖于产品和明星持续强化其品质和优势,对粉丝持续形成虹吸效应,而一旦产品属性和明星人设出现偏差,这种关系就分崩离析。
2016年,因为小米5质量问题,小米的粉丝经济就遭遇了重创。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其去年第二季度手机销量同比下滑了38%。而薛之谦人设的崩塌,殃及一系列代言品牌,也凸显了粉丝经济的危险性和脆弱性。
也许是意识到“明星”终会过气,被遗忘就是网红的终局,所以雷军正在淡化“粉丝经济”效应。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产品的逐渐多元化,比如在价位上,高中端分层,而从性别维度,小米手机又推出了主打美颜功能的手机,邀请女性代言人刘诗诗等,吸引女性用户,雷军都是在对冲粉丝经济的风险。
老罗社群经济:精神崇拜、IP化、分众化、单向度
作为自媒体界的一号男网红,罗振宇一直对粉丝经济的标签相当警惕。罗振宇说,“粉丝经济是你一个人站在台上,一群人在台下觉得你很牛逼。都很崇拜你,然后买你的账。我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罗胖是个书童,仅帮你做知识的搬运工。”
然后老罗又说,罗辑思维的社群经济,“本质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之间都觉得是我’牛逼’。”
但在所谓社群经济的外衣下,罗辑思维本身还是“粉丝经济”的内核。
从罗辑思维的名字就可得知,老罗这个精心塑造的网红IP,才是罗辑思维的核心,会员们基于“老罗”这个明星IP聚集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老罗,这个所谓的罗辑思维社群(粉丝群,或者会员俱乐部),立刻会分崩离析。
当然,相比于小米的拜物教,老罗粉丝对老罗是一种精神崇拜。从二者关系来看,也是单向度的,老罗对用户输出经过梳理的”知识产品“,而粉丝则对价供养老罗————一个是单向度的精神输出,一个是单向度的金钱供养,“不爱就离开,爱就供养。”
基于这种IP属性,用户在不知道老罗能带来什么产品的时候,就盲目为老罗的名气“付款”了。比如,2014年,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李天田、吴声,在全国9大城市巡演60天,招募会员。这场表演逼格满满,老粉丝、新粉丝高潮迭起。一天时间,2万会员,800万会费。
就和小米的f码一样,老罗也玩弄饥饿感的老手,通过设置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来制造金字塔状的高低阶层,通过分批次招募,制造稀缺感,吸引粉丝快速埋单。
除了会员费供养,老罗还通过其他方式把这种“崇拜”变现,比如,自称书童的老罗,除了卖书卖知识,还会卖月饼卖茶叶。
而用户的极速膨胀,又进一步稀释了原本有点雏形的社群属性。老罗的早期会员群,会给分享内容,会员们互道早安,后来早安没有了,大家开始分享滴滴优惠券。
此后的“得到”,社群属性相对明显。老罗知道,卖个人IP天花板明显,必须通过不断打造新IP来裂变新的营收增长点。这里所谓的社群属性,是说通过不同的IP,聚集具有不同兴趣、属性、偏好、个性的用户,不同得到大v的独立粉丝群之间,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勉强具有社群的性质。但是就得到大v和其付费用户之间,还是典型的粉丝经济。
总之,老罗打着“社群经济”的概念,但还是未能改变粉丝经济的本质,只是在粉丝经济的底色之上,叠加了部分社群的属性。
严选社群融合:个性导向,去中心化,小众化,高互动、网络化
11月28日,网易严选与万科泊寓、爱范儿、乐动力、花点时间、ENJOY、时光网7个品牌在北京共同宣布成立“发现生活小组”,自称是在探索“社群融合”的运营方式。
网易严选社群运营负责人表示,“社群融合”和品牌间的商务合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社群融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先有用户需求的洞察,再寻找合适的品牌一起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商务合作出发点更多是某一品牌方先有营销需求,再联合其他品牌对用户做营销活动。
也不同于粉丝经济,粉丝经济通过情绪煽动性和推动力,造偶像或卖产品,赚粉丝的钱,而社群融合则把用户需求前置。
为啥说,严选的“发现生活小组”,才是真正的社群概念?
不如先看下社群的定义。第一个明确提出“社群经济”的是艾瑞克.奎尔曼,他列举了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体作为案例。
根据艾瑞克的观点,社群应该满足以下几大属性:
第一,个性化、分众化、甚至小众化。
群友们基于某种共性自发聚拢在一起。
网易严选的粉丝群组成的社群,包括宠物小组、餐厨小组、家庭改造小组、性冷淡断舍离小组等等。
网易严选社群运营负责人,曾经深度潜水某个餐厨小组。小组成员都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饮食男女,蒸米饭一定要用日本饭煲,吃中餐一定要配青花瓷餐具,早上固定晒早餐,遇到升职、考试、加薪、跳槽,要吃顿好的庆祝、鼓劲,群友们的常用语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吃个早饭我们去加油吧。”
第二,社群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状的。
小米和罗辑思维的粉丝经济中,中心是小米手机和罗振宇的网络人设。但严选的发现生活小组,更多是群友之间、以及群友和不同品牌(商家)的平等、双向互动。
对接社群的品牌(商家)当然也不是单个品牌或者某款爆品,网易严选本身就是提供丰富产品的电商平台,两年间沟通了超过3000个供应商,上面有10424个“好物”。而第一期参与者除了严选,还有其他6个品牌,包括鲜花电商、电影网站、青年公寓等。
与粉丝经济的单向度不同,品牌向社群的运营,不是我有什么就push给社群什么,而是社群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群友们参与到前端产品、服务、活动的定制阶段,实现了c2b的反向定制。
比如,严选的猫奴群友们发现,严选快递箱很结实,可以用来做猫窝,所以严选就把快递箱就改造成猫窝,群友们可以放到小区里面,帮助流浪猫度过寒冬。
而“1元入住严选HOME”是“发现生活小组”推出的第一个活动,通过“14天改造家”活动,让严选粉丝与万科泊寓的设计师一同参与房间设计改造,用户能用1块钱秒杀“严选 HOME”的入住权,就是社群融合运营的典型案例。
第三,高理性,平等性、个性化,低崇拜性。
基于兴趣组合在一起的社群,其实是自我表达和追求个性化的产物,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自信”,不会盲目崇拜某个偶像、盲目信任品牌广告。
与粉丝经济的中心化不同,艾瑞的《“新消费”趋势下社群发展白皮书》报告显示,五成的新消费群体,追求消费过程的自我实现,悦己主义正在兴起。
过去那种节衣缩食,“只买贵的”的盲目消费,正在被理性消费替代,他们更关注商品内在价值。艾瑞统计显示,与五年前相比,超过20%的网民在消费时更重视实用性,消费行为趋于理性。这也是严选模式成功的原因——————通过和大牌代工厂合作,用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等品质的产品。
第四,群友之间的高互动性,互惠互利。
互联网有个概念,叫“梅特卡夫定律”。传统的利益分配,是个零和游戏,参与分配者越多,人均分得的利益就越少,但社群恰恰相反,网络资源丰富程度与分享提供资源的人数是成正比的。
社群群友之间是平等互利的,人人都是kol,他们会彼此交换对商品和公司的看法,由此形成口碑效应,艾瑞统计显示,超过七成消费者认同“相比广告,我更相信口碑推荐”;促使用户在应用内购买商品的第一驱动因素是“朋友/网友的分享推荐”。
而这些聚拢在一起的粉丝,最适合具有典型特征的个性化产品。
比如时光网的用户都爱电影,但是他们有自己的阵营。漫微小组、钢铁侠小组、《正义联盟》社群等等,那么时光网就可以基于这种兴趣小组推出很多正版授权的周边产品,而一旦产品品质不错,社群效应和口碑传播,就会引爆某款单品。在美国,很多电影的衍生品收入,要远远高于电影票收入。
总之,从商家维度来看,产品单一的品牌商适合粉丝经济,商品多元的零售商适合社群经济。从消费端来看,粉丝经济匹配喜欢攀比、跟风的蜂群效应的消费者;而社群经济,天然匹配分众化、理性化、个性化的新消费时代。而严选“发现生活小组”,是社群融合的一次典型尝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色彩表现超越QD-OLED
- 官宣造车一年股价翻倍,雷军千万元重奖小米汽车团队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自研是根,共研是叶:vivo式穿越周期的中国企业样本
- 屏幕显示技术再突破!海信RGB- Mini LED,让色彩“活”起来
- 科大讯飞办公智能体升级:开启C端用户创作与办公的崭新时代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海信116英寸RGB-Mini LED:一朵绽放在科技穹顶的中国花火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两颗芯”开启新时代
- 焦虑的支付宝,节奏失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