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http://lebo.baidu.com/album/6229229?song_id=7150487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圈子里流行“举报”——先有腾讯匿名举报快播视频侵权;后有搜狐“举报”今日头条侵犯版权;日前,阿里巴巴也实名举报《IT时代周刊》舆论胁迫及恶意伤害阿里巴巴声誉。8月7日下午,阿里巴巴公关总监颜乔发表微博,实名举报《IT时代周刊》及下属网站“IT商业新闻网”长期通过舆论胁迫及恶意伤害阿里巴巴集团商誉。
除了为阿里讨说法,颜乔还称《IT时代周刊》的舆论胁迫并非孤立事件,呼吁业界同仁与阿里一并面对它,大有群起而攻之的架势。《IT时代周刊》8月8日出来回应,称不接受指控,并且反指颜乔所说的“歪曲事实,肆意的诬蔑恐吓媒体,意图通过公关手段达到商业目的”严重损害了《IT时代周刊》的名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触犯了国家法律,已正式提出起诉,同时将与阿里沟通后决定是否追加其连带责任。随后颜乔又做出回应,称欣然应诉坐等真相。双方你来我往,一场对战看来在所难免。
对于这场口水仗,胜负其实早已无关紧要,因为无论谁对谁错,对现实不会有丝毫的改变,短期内还能成为圈内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间长了便什么都留不下。最近两年来,互联网圈子的骂战诉讼不在少数,除了快播因涉黄结局比较惨淡外,其它的理亏败诉方似乎都收到意向不到的正向效果。以名气最大、屡战屡败的360来说吧,多次口水仗打下来,反而成就了它“网络斗士”的美誉。作为一个TMT行业的观察者,我想就当前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媒体何时找回核心的公信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类变味的媒体
1、媚俗无底线的媒体
媒体的责任是什么?往大了说,媒体应该是社会的良知,应该客观、专业报道,为普通人代言。但良知不能当饭吃,特别是在当今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赞助商、广告商才是媒体的衣食父母。于是,眼球报道成了媒体不得不屈从的生存之道。其实这也无可厚非,身为商业链条中的一环,媒体处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起到一个传播桥梁作用。
然而部分媒体媚俗无底线,拿小道消息当成新闻事实,甚至刻意去挖掘、制造小道消息,乱加点评,肆意炒作,只求耸动,被广告商关注,这就完全背离了“真实是新闻第一生命力”的基本从业道德。而任何背离真实性的报道,其危害都是相当大的,说白了等同于欺诈公众。在阿里颜乔的举证中,小道消息、未经证实消息就多次被提及。
2、公关化的媒体
公关媒体、媒体公关,很多人喜欢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讲。这些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涌现,使得掌握媒体的人具备了更强大的Power,传统的公关正在丧失对舆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体暗地里下沉,开展自己的公关业务,逐步模糊了媒体与公关的界限。
公关为“东家”说话,媒体下沉做公关,无疑进一步丧失了中立性,进一步背离媒体的本质。在这种趋势下,那些有实力又经常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自然而然便会“包养”一些媒体,纳入自己的公关势力范围,使之为自己代言。当各家都有“门人”时,互相攻讦的发生也就在情理之中。前段时间,几家代表不同阵营利益的科技博客之间互相掐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黑公关化的媒体
普通的公关一般以防守为主,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但当公关直接掌控媒体渠道后,它们中的一些便不能自控,开始采取黑公关的手段,靠攻击对手来抬高自己的“东家”。在阿里公关总监颜乔的言谈之中,阿里遭到了《IT时代周刊》的舆论胁迫及恶意伤害,意即黑公关。
当然我愿意相信黑公关只是少数媒体,或少数媒体机构下少数个人的行为,但现实却非如此,有数据显示,多个行业的黑公关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多家媒体均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缔造“大概八点二十发”的某TV本身就是这类媒体的带头大哥。
媒体何时回归公信力本质
所谓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一种内在力量。因为有了公信力,才会形成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接受,才会具备影响力。媒体的本质,是积累公信力和制造影响力,并借此盈利。在一个传媒环境正常的国度,可以说谁掌握了公信力和影响力,谁就将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主导和主动地位,盈利也就水到渠成。
以上三种变味的媒体,无疑是与公信力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没了公信力的媒体,虽然也能活下去,但活得很没有尊严,活得很憋屈。如今中国的媒体,自上而下,还有多少具备公信力的呢?“复制内容”满天飞的网络媒体(很多都不能称为媒体)自不细说,就连很多本身出身权威本应具备公信力的媒体,也在一次次的商业屈服中迷失了自己。
中国很多媒体抛弃公信力走入歧途,其实是可以想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本身出身“低微”,难以形成公信力
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看看那些所谓的权威媒体,哪一家是民营的?!就连四大门户也不具备新闻采访权,只能够编辑。在政策收紧的前提下,执意去挑战需要的勇气和耐性可想而知。
2、数字版权无保护,做内容不如做平台
传统媒体与网媒之争,搜狐与今日头条之争,反映的都是在新技术的裹挟下,做内容不如做通道、做平台。再加上数字版权几乎处于无保状态,真正愿从内容扎实做起的又少了一大批。
3、盈利误区,全靠厂商而不是读者
“数字付费阅读,为内容买单”,每当国际公司进入中国推行这样的策略时,就会被一大批“懂行的”痛批不懂中国,必将失败。这是事实,的确在这方面中外公司的鲜有成功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这种屈从和将就,导致了中国的大多数媒体只能找广告商埋单,长期为取悦广告商而生,怎么能建立公信力?!
不得不说,即便缺失了公信力,很多媒体目前也能活得很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块市场红利维持不了多久,未来媒体还是要回归公信力本质,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走得远、赚得多、有尊严!借阿里和《IT时代周刊》对战这个事,如果监管当局能当做典型来严肃处理,或许是对变味的媒体们的一次警醒,有助于这个行业早日回归正轨,回归公信力本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