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过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行为主要集中在“逃课上网”“偷家长零钱买点卡消费、充值虚拟会员”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端上网的便捷性更强,给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打开了更多“窗口”,同时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约束和判定更为困难。

用家长的手机下载注册游戏、打着学习的幌子玩游戏、开着分屏看游戏直播、甚至背着监护人大额消费并且删除提示信息……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有多难?如何筑牢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这堵“防火墙”?未成年人终究会长大,面对网络不可“一刀切”,又该如何引导他们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

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清朗网络空间,迫在眉睫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数量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其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到57.8%。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网民的首次触网年龄也在明显提前,由此带来的未成年沉迷网络问题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疫情期间各地开学时间延后,随着中小学陆续启动线上教学,“我要上网课给我拿手机”让未成年人“名正言顺”与手机接触。本应在线上课,却一不注意就切换到游戏界面。

“直面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去年3月,有媒体报道部分游戏实名认证形同虚设,虚假证件号“秒过验证”。此外,还有许多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手机在游戏内一掷千金的诸多案例。

有人认为,游戏都是逐利的,出现问题责任在于游戏厂商。也有舆论认为,解决根本问题还要靠教育。当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学校、老师,是否能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教育存在缺失?

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清朗网络空间,还要多久?靠谁发力?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

不让去网吧,我就窝在家;

说是上网课,转身奔游戏;

父母手机瘾,凭啥管着我;

不让玩游戏,我就看直播……

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如何让孩子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诸多正向效应?如何在严格监管和良性互动中,引导未成年人平衡学习和娱乐?

关于这一话题,我们有太多疑问。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与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差、个别游戏厂商的商业利益高于社会责任的心态、父母关爱不足等多重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企业应该做的是,从技术上构建最为严格的监管防护体系,规范未成年的网络使用行为。此外,要在生产的内容上需要下足功夫,不断丰富游戏内容,使网络游戏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培育出优秀的数字文化内容。

部分家长说:“游戏并不是不好,它有很多有益的东西,比如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敏感性以及手脑协调,接触有益的新鲜事物等”。生产优质数字文化内容,使游戏成为未成年人感受生活,接触万物的“触点 ”,使优质内容“看得懂”“感受深”。

“直面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仍然需要家长、教师的配合,需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搞清楚游戏吸引孩子的根源,有些家长便开始成为“陪玩”,尝试找出预防沉迷之道。 家长与孩子同玩之后发现,除了好胜心,游戏的确可以帮助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情怀,激发对喜悦、快感、胜利感的追求。

因此,尝试给孩子设立了一套玩游戏的管理办法——例如,用孩子的表现积分来兑换游戏时间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家长也需要在孩子面前作出表率,合理游戏,起到示范作用。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企业要勇于担责,家校需有勇气承认教育中存在的缺失,共同合理疏解,正确引导。

“直面变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没有终点

面对网络平台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变化,如何应对未成年人各平台间“流窜”沉迷的现象;

面对未成年人终究会长大的现实,如何正确引导他们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2019年1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游戏用户从身份验证、游戏时长、付费、适龄提示等六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政策引导下,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愈加被重视。通过生态共建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在此背景下被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企业方,他们的做法是否及时、是否得当,逐步被现实检验。

在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崔晓春看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6条重要指导意见,从企业的角度可以有三个主要的探索方向。

首先是不断完善游戏时间和消费控制。第二是持续挖掘用户需求,以多样化形式探索游戏适龄提示。最重要的一环需要先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用优质的内容和产品化的手段赋能家长和学校教师。

在实践上,2017年,腾讯公司把未成年人保护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打通技术壁垒、投入大量人力,全力以赴推动。

2017年,腾讯成长守护平台上线。除了通过技术能力为家长、教师提供管控工具外、成长守护平台还迅速采取行动,赋能家校协同,上线家庭社区,打造数字时代有效沟通基地,用产品化手段及优质内容赋能家长和学校教师;2017年7月,腾讯推出了健康系统,通过“实名校验”“人脸识别”等技术,有效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

与此同时,腾讯也在青少年内容生态建设上也做出了诸多探索。如腾讯游戏旗下的“追梦计划”项目,就希望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向价值观,腾讯自研的“扣叮”编程平台,则通过游戏化教学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编程兴趣,培养提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直面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在腾讯的这一系列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其 “软硬兼施”的思路,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硬”技术强化管控,切断孩子沉迷游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家长、教师与孩子的软性沟通,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和保护,帮助他们更加适度、合理、健康的体验包括游戏在内的数字内容产品。

随着去年年底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相关政策正走向完善,为此,游戏企业要在此前尝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作,以面对“未保”工作的新形势,而家长、社会也要不断跟进,加强协同。惟有各方合力,“未保”工作的基石才能更加牢固,未来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3-09
“直面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过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行为主要集中在“逃课上网”“偷家长零钱买点卡消费、充值虚拟会员”等。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