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掘金科创板,将成为“AI第二股”?

什么样的公司上科创板会备受期待?

除了雷军、马云、王思聪等大佬重仓加持的明星公司、核心技术过硬的高科技企业、中国通号这样的巨无霸之外,也只有独角兽与科创板联姻能够刺激大众神经,引发万众瞩目了。

不久前刚结束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汤晓鸥(商汤)、朱珑(依图)、周曦(云从)、陈天石(寒武纪)等在内的国内AI头部企业及大佬纷纷在沪亮相、聚首同样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云从科技掘金科创板,将成为“AI第二股”?

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否与此前赴港IPO有关,业内人士眼中一向不在“低调”行列的旷视科技不仅没有在会场设置展位,也没有派出创始人代表出席论坛。国内“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出现“四缺一”局面。而被外界贴上“科创板AI第一股”标签的虹软科技,在大会上同样找不到身影。

与之相反,一向不在“高调”行列的云从科技,反而接连出现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边厢携20余项人工智能成果亮相,那边厢举办上海运营中心落成仪式,并发布起云平台,动作频频,“存在感”很强。

早在上个月末旷视递交招股书时就有人指出,一旦旷视成功上市,其将成为在香港和全球首家上市的真正人工智能企业。而中国的AI行业,或将从此迈入新的阶段,AI概念股也很有可能迎来一轮爆发。旷视之后,谁将接力上市,自然就成为了行业内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此前有消息称,云从科技将于明年上半年申请科创板上市,估值超230亿元。在重庆的智博会会场,云从科技内部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并表示公司正就此事筹备当中。

1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孵化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与商汤、旷视、依图并称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是这其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家,然而从初创时的默默无名到跻身“独角兽”行列,云从科技仅用了三年时间。在一系列常被外人拿来说道的因素中,其“国家队”标签恐怕是异于其他三家企业的最大光环。

在资本构成上,已经完成四轮融资的云从,资方不仅全部来自中资机构,其中还不乏多个“国家基金”的参投,是如假包换的人民币架构;而“四小龙”中的另外三家则或多或少有些外资背景,走的多是VIE架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供应链安全,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见在国际形势诡谲的背景下,云从科技的路线正合当前高新技术亟待国产化、自主可控的需求。云从科技投资方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也曾表示:“周曦(云从科技创始人兼CEO)从中科院体系出来,有这个思想和觉悟。云从切入的安防、金融领域都是关系民生的大动脉,因此在成立初始,就决定要做纯正的民族企业。”

云从科技掘金科创板,将成为“AI第二股”?

云从科技融资历程。(综合自公开信息)

借助这股“好风”,这一考量无疑为云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益。云从科技官网显示,公司受托参与了人工智能国标、行标制定,并成为第一个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工信部芯片平台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在云从科技一直深耕的金融领域,云从以超过82.8%的银行总行生物识别认证平台市占有率,成为当之无愧的银行业第一大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坦陈,作为纯内资的中科院出身企业,云从在获客时更能获得银行与公安部门的信任。

“根正苗红”的基因,加上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位,也许正是云从科技从A股转向科创板上市的原因。

2

利弊之间:“国家队”的思想和觉悟

不过,从长远来看,“国家队”标签对云从的未来发展不一定就百利而无一害。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孙庆凯曾说:“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谈资本层面的一些东西,这大概是身为‘国家队’的觉悟。”然而在AI行业,大量资本介入也许会形成泡沫,但没有资本扶持企业也无法得到长远发展,这种思想和觉悟会变成一种束缚也未可知。曾有一篇报道提及,几年前,周曦为了迎合国家的信息安全战略,避免触及到国家重点行业的敏感性,拒绝过千亿国际资本的“主动示好”。这种对送上门来的资本的割舍,其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如今看来变得十分复杂。

在2019人工智能大会“创新与资本”圆桌论坛上,当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询问在场对话嘉宾,怎样的生态环境能够帮助这些领先企业更顺利地实现发展和推动创新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毫不讳言——“多投一点”。周曦随即表示认同,并透露了“国家队”企业如今都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那就是“人民币资本其实比美元更缺钱”。与美元资本相比,人民币资本投资总额更少且通常短期资本居多,周曦认为应“向欧美学习”,并呼吁人民币资本“要敢投”。

从拒绝国际资本到呼吁人民币资本、“向欧美学习”,一方面,折射的是民族企业通常都会遇到的窘境,而另一方面,也恰恰从某个维度说明了这一批中国AI创业者,尤其是科研人员出身的AI创业者正在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要知道,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再最终变为商品,要跨越漫长的历程。而科研人员创业往往过于重视技术,却忘记企业也要追求市场和利润。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彭思龙曾指出,科学家创业有“七宗罪”,其中之一就是容易陷入理想主义的陷阱:“科学家有的时候会迷失在报国情怀中。在研发方向的决策上都会考虑填补国际空白等等,这样导致高支出低回报,企业有时候就死了。”

AI行业“技术为王”的时代已经悄然离去,兼具技术信仰和商业洞察的创业者才能在这条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上跑的更远。

3

资本背后的人工智能“落地战”

除了为各大银行提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集成生物平台,云从和其他大部分同类头部AI企业一样,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人脸识别技术服务供应商,而是在金融、安防、交通、零售等垂直领域深入发展。例如从去年开始,云从科技在其金融产品线增加了以风控系统为代表的金融决策方案,虽然人脸识别和风控几乎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技术层,解决的业务问题也截然不同,但“得场景者得天下”,在这场生存之战中,看得出云从一直在拓展其业务边界。

实际上,云从科技在商业落地方面表现不俗。在亿欧去年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强榜单”中,云从以10-20亿的预计营业收入位列榜单第一梯队。同年国际权威调研机构GenMarketInsights发布的《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云从科技以12.8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展现了其变革多个行业智能化前景的潜力。这一系列的数据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云从科技的低调背后不仅是其“闷声发大财”的事实,更是其与日俱增的扩张野心。

云从科技掘金科创板,将成为“AI第二股”?

来源:亿欧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遮盖AI企业一直备受产品落地难、商业化进程慢的困扰的事实。此前旷视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就显示,虽然公司年复合增长率为358.8%,但仍处于净亏损状态,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旷视科技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人民币6780万元、3.13亿元和14.27亿元,分别亏损人民币3.43亿元、7.58亿元和33.52亿元,亏损持续扩大。同时旷视科技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近来也有扩大的趋势。可见在高科技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背景下,AI创业者需要资本方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空间。

同时对于云从科技来说,要在科创板登陆,不仅首先要对其自身估值、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要素进行综合评估,还要通过交易所的问询式审核和证监会在注册时的把关。尤其在前不久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出现第一例IPO被否案例的背景下,科创板对公司自身实力的考验将会显得更加严格。

沈南鹏曾表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大家谈论人工智能时,似乎已经习惯了从技术角度去遥望“星辰大海”,期待有最完美的算法,运算能力最强的芯片和最有效的大数据分析的模型。然而在人工智能竞赛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对于高估值、低营收的AI独角兽而言,积极部署商业化落地、努力做营收已经成为他们现在的重任。

在巨头环伺的AI市场,规模化的成功是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供应链组织能力的综合比拼,云从要走的路还很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10
云从科技掘金科创板,将成为“AI第二股”?
什么样的公司上科创板会备受期待?除了雷军、马云、王思聪等大佬重仓加持的明星公司、核心技术过硬的高科技企业、中国通号这样的巨无霸之外,也只有独角兽与科创板联姻能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