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小程序持续发力,继在微信公开课推文中宣布小程序将实现AR效果后,紧跟着又上线了“一物一码”功能。
相较于过去二维码基础的验真伪和发红包,微信对一物一码功能做了明显改进,不仅有助于引导用户跳转小程序、构建私域流量池,还将帮助商家进一步提升营销精准度。
可以预见,随着功能的持续完善以及流量加持,小程序将持续下沉C端应用场景,成为企业承接线上线下、连接产品与服务的重要连接器。
一、以“连接”为使命诞生的小程序
小程序在诞生之初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小程序迅速覆盖细分行业200+,服务人次1000亿+,创造商业价值5000亿+。
小程序以一连串惊人的数据成功捍卫了其自身的价值。而这,与它“让应用触手可及”的初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小程序是天然为“连接”而生。
· 无需下载、注册
这是小程序区别于APP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其成为线上线下“连接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基于App获取流量需引导下载注册等过程相比较,小程序随用随取、用完即走的特性极大缩短用户获取和使用路径,既提升用户体验,也为企业和商家构建获客、变现闭环提供极大便利。
· 依附微信生态
小程序依托微信生态而建,在获得流量、打造私域流量库上具有天然优势。这是企业借小程序加强内外深度互联、连接产品与服务的关键。
以「上线了」超级云名片使用场景为例:这款小程序集电商、名片、CRM管理功能于一体,成为业务人员展示产品、树立个人形象与品牌形象的重要辅助工具。结合小程序天然流量优势,超级云名片已成为企业与个人赋能、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
场景1:访客基于小程序商品页面的产品呈现与产品咨询,商家引导访客添加微信建立信任。同时,商家根据访客在小程序中的浏览足迹能进一步在微信会话窗口、朋友圈中进一步进行针对性营销,从而提升成单机率。
场景2:针对已存在于业务人员微信通讯录中的潜在客户针对性转发超级云名片页面,促进客户加深对业务人员与产品的认识从而刺激需求产生、制造销售机会。
简而言之,小程序集流量优势与成本优势于一体,成为企业连接线上服务与线下体验、实现线下统筹运营的营销新模式。
二、小程序承接“服务至上”与“体验下沉”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指出:纯电商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新零售的时代,线上线下必须结合起来。
· 什么是新零售
主要体现为: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手段,对商品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与重塑。新零售体现的是对线上服务、线下产品乃至物流的深度融合,这一点在众多一线品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小米开展线下体验店、盒马积极探索即时配送等。
· 新零售与小程序的关系
众多品牌之所以积极投身新零售模式,这与近年来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相互冲击不无关系。
一方面,实体门店在获客、变现等方面的成本居高不下、不降反增。另一方面,尽管各类电商运营平台丛生,品类丰富;但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商品却无法满足消费者可触性、可视性、可听性等方面的需求。
于是,结合了线上交易的快捷高效和线下门店服务的直观属性,新零售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运营,而小程序则基于前文所述的“连接”特性成功商家落地并推进新零售的重要手段。
以「上线了」新零售用户在获客方式上的探索历程为例:
除了通过线下门店被动获客,通过分享小程序的方式也成为近年来线下门店获客的新渠道之一。助小程序易于分享、自带记忆等特性,客户能快速找到历史使用的小程序并自助完成产品选购、下单、支付等过程。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小程序码制作为展牌张贴与门店中供客户扫码。
不仅仅是生活服务等零售行业,小程序自诞生至今已迅速覆盖细分行业多达200+,并且仍在持续下沉到更精细化、个性化的应用场景中。
三、持续精耕多行业、多场景,低门槛成关键
如今,小程序被广泛应用于餐饮、零售、教育、设计、机械、金融等多个行业,满足企业与个人品牌营销、商品售卖、作品展示、活动公告、意见反馈等多种场景。
小程序在应用行业与应用场景中的普适性特点,一方面得益于微信的持续发力。据统计,目前基于微信的小程序入口多大60多个,例如:附近的小程序、扫一扫、卡包、微信支付、社交分享等。
除此之外,小程序开发服务商不断简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也为小程序持续下沉用户市场提供助推力量。以「上线了」团队为例,作为首批小程序开发商,「上线了」始终专注于服务中长尾商户,致力于让不会编程、不懂设计的用户也能快速搭建和发布小程序。
目前,「上线了」小程序开发团队以高效率、低门槛为首要原则,为用户提供覆盖多行业多场景的小程序解决方案。用户只需选择合适的模板并根据具体产品与服务填充内容即快速发布、上线。
自提供小程序产品与服务以来,「上线了」小程序用户已覆盖行业超过100+,「上线了」累积小程序发布量占微信小程序发布总量的3%,成为名副其实的承接用户与服务的纽带、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桥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