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小米以17元港币发行价正式上市。上市后,小米市值就进入低迷的下行通道。近期,最低时跌破发行价46%。
小米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小米当下遭遇的危险与机遇?
一、智能手机的行业认知
小米的超级对标:苹果如何颠覆手机行业收入格局?
智能手机大约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发明。表面上看,乔布斯告诉我们:“苹果=手机+音乐播放器+照相机”,是三个硬件的一种创新组合。
实际上,苹果不只是硬件生产商,它还是全球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全球最大的游戏分销商和全球最大的音乐分销商。
苹果彻底颠覆了手机行业的收入格局,把硬件与软件收入比从2G时代的7:3,颠覆成4G时代的3:7。
苹果还把智能手机硬件价格一路拉升,从4999元一路飙升至8699元,为整个手机行业,特别是中低端手机释放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苹果给手机行业带来了跨界的增量市场,创造了全新的内容消费需求,极大拉升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度。
正是苹果把手机产业升级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消费类产业链。
二、智能手机行业两大增长杠杆
1、技术级壁垒:得手机产业链上游席位者得天下
在终端品牌商,科技驱动力的主要代表是苹果、三星、华为三家。智能手机是消费类电子,电子类产品的元器件是行业竞争壁垒。
苹果掌控了移动操作系统iOS、内容分发系统AppStore,还开发了CPU和GPU,是软硬通吃型技术驱动。
相对于苹果是小屏时尚手机的开创者,三星是大屏商务手机的开创者。
三星在手机全产业供应链的掌控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星投资内存连续亏损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供应商和DRAM供应商;投资显示屏连续亏损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小屏供应商。
华为以通讯技术起家,也生产CPU和GPU,在GPU性能优化技术、照相光学系统优化技术等多个领域,甚至对苹果都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华为在生产智能电视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讲,会积累大屏OLED技术,对三星小屏OLED也会产生一定的跨界竞争。
在零部件供应商,科技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屏幕制造、多种芯片、闪存、摄像头、光学组件、声学组件、机身材料等,这里面有大量的隐形冠军。
总而言之,不能在手机产业链上游占有一席之地,就不能说是科技驱动型手机,只能算是品牌营销型手机或者应用技术驱动型手机。
2、消费级体验:从用户认知找增量市场,实现消费分级
在用户认知上,苹果是进口时尚手机代表,三星是进口商务手机代表。
早年,小米、华为、OPPO/VIVO都是国产高性价比手机的代表。
2015年前,小米是国产发烧手机(对苹果形成进口替代效应),华为是国产商务手机(对三星形成进口替代效应)。
① 小米的三级火箭
此时的小米,核心关键词是高性价比:
小米高性价比=对标苹果+质量承诺+互联网直销+用户运营。
小米的核心优势是把营销费用通过互联网直销直接补贴给用户。小米也是国产手机中第一个做用户运营的,互联网营销是早期小米的三级火箭。
小米把产品与商品分离,创立了一个MIUI的产品和社区。在第一部手机上市前,小米就形成了MIUI社区10万用户、上亿级曝光量的空前互联网营销成果。
② 华为的逆袭
2014年之前,华为(包括荣耀)对小米也是偶像级模仿。2014年之后,华为开始给高性价比赋予了新内涵:华为高性价比=对标三星+渠道营销+商务手机的进口替代。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心理学:
客户买的不是(绝对)便宜,而是(相对)捡便宜。
2014年起,三星在中国市场份额就进入下降通道,而华为在渠道上发力,2014年P7和2015年的Mate8一机难求。
2016年,三星发生了手机爆炸事件,中国区的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分别被华为和OPPO/VIVO渗透、瓜分。
2016年,华为推出了莱卡加持的照相手机P9,战略性地把手机行业带入了单反照相机的增量市场,一举把照相功能变成了智能手机最大的单一用户利益点。
③OPPO/VIVO的崛起
在消费级体验上,OPPO/VIVO是最愿意在用户能感知到的产品性能上进行投资的手机品牌。
它最早建立了认知优势:女性自拍是比拍别人更重要的产品功能。
以至于2016年推出的R9手机,前置摄像头是1600万像素,而后置摄像头只有1300万像素。
OPPO/VIVO是国产手机中向服装鞋帽行业学习营销的典范,第一家向3线4线城市下沉,大量建立线下门店,实现了线下流量对线上流量的反向拦截。
OPPO的广告“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在强化年轻人可以感知的客户体验。
OPPO/VIVO定位是年轻人手机,重点在年轻人的感知,而不在手机的产品功能。它们大量赞助综艺节目,配合线下下沉,迅速地打开了销量。
由此,我们看到国产高性价比手机的三条战略增长路径:
小米追求极致零部件功能、可以量化对比的高性价比;
华为追求替代单反相机的单一用户利益点的高性价比;
OPPO/VIVO追求年轻人可感知、愿意付费的“客户体验”的高性价比。
从某种程度上说,OPPO/VIVO是低配高价,华为是高配高价,小米是高配低价。
三、小米的中年危机
1、小米错失了对标
小米学到了苹果的极致产品观,但没有学到苹果商业模式的精髓。
苹果是真正的硬件为流量入口,服务和内容分发为商业价值变现点。
小米是以“手机硬件+智能家电硬件”,作为主力商业价值变现点。
由于小米没有互联网服务的软件抓手,导致其智能家电领域的收入越大,就越偏离互联网公司高溢价估值范围。同时,小米没有追随苹果拉升手机硬件价格,是最为遗憾的。
2、小米没抓住增量市场
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甚至索尼(光学组件供应商)、富士康(代工之外的元器件供应商)都在积极开拓新的手机增量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米对消费者需求升级是不够尊重的。
忠实的粉丝跟不上小米的换机节奏(苹果和华为现在还能拉动一批粉丝换机),有消费需求升级的粉丝不想再买第2部小米手机(没有彰显出生活的进步,与低端家用车的窘境是一模一样的)。
3、小米的战略增长路径尚需优化
苹果、谷歌、华为等都认为下一代智能终端不是智能家居,而是无人驾驶的车载系统。
在新零售领域,小米究竟是品牌商还是世界第8大电商?
其次,AIoT长期支撑股价,但短期不行。资本市场容易把AIoT在短期视为家电零售业,对市值支撑力度不够。
最后,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第一代电商,都是产品型电商,容易陷入比价的尴尬境地。
以TMD为代表的第二代电商都是服务型电商,信息流分发、30分钟生活圈服务、移动出行服务、严选、解决方案等,都是可以拉升消费者支付意愿度的。
小米在服务型电商中如何布局?
4、高性价比是巨大的坑
无印良品是消费心理学的高手。它不追求绝对的便宜,商品上没有品牌LO-GO,但通常会有一个标签,写着材料选定、价格设定的理由、商品研发背景等,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有理由的便宜”。
品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让消费者闭着眼睛都可以放心买的商品,这是质量承诺,对应的营销手段是功能营销(小米主要营销策略);
第二种是消费者体验好、情感上认同的品牌,这是人格认同,对应的营销手段是价值营销(OPPO/VIVO主要营销策略);
第三种是能够促进消费者价值升维、决策降维,这是用户认知管理,对应的营销手段是认知营销(苹果、华为主要营销策略)。
以突出产品功能的高性价比营销,吸引来的全是价格敏感型用户,错失了广大支付意愿度高的高价值用户需求。
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快餐巨无霸,早就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定价策略。
它们定价策略都不是绝对便宜,而是有理由的高性价比,是以最大化潜在目标客户群的整体支付意愿度来定价。
5、该轮股价下跌的直接诱因
小米手机是成本控制型和重度运营型品牌,核心运营指标之一是库存周转天数。
这一指标已经从刚上市时的45天,上升到2019年Q1的64.76天,资本市场显然对小米手机业务给出了量利双跌的心理预期。
四、小米的中年机遇
小米的商业价值还是巨大的。尽管目前,我认为小米处在价值被低估的历史低点。
小米代言人雷军形象正面、敬业刻苦,曝光量巨大,品牌势能巨大。
小米投资的商业价值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未来,把小米投资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产业协同价值或者产业服务价值,那就一举杀进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小米业已取得了非常优秀的商业成果,比如:
全球第一大腕部设备生产商、中国第一智能电视生产商、智能音箱全球第5,等等。
小米非常有机会,从硬件制造商升级为中国创造服务商,成为“制造产业路由器”。
小米AIOT领域持续深耕,假以时日,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机会实现“智能家居的客厅路由器”。
人到中年,不出众,便出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