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的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6年的11年间,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及其导致的早死亡寿命年损失长期高踞首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推动我国脑血管疾病规范化防治,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承办的《第十九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9》于4月11日- 4月13日在南京召开,旨在为广大的脑血管病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诊治前沿。

【大会报告】中国脑卒中防控之路探索——王陇德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会王陇德院士

报告总结了多学科紧密合作的成果:到2018年,初步建成省市两级脑卒中防治体系,到2020年,完成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同时,王院士也介绍了有关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目前,关于国家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已得到批复,其中包括政府引领全国开展"30以上知血压"行动,以及在卫生系统内广泛开展"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普及"行动(包括溶栓、介入取栓等)。最后,王院士提出口号:让我们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工程实效造福于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大会报告】Reducing the burden of stroke through primary stroke preven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Michael Brainin教授 (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奥地利克雷姆斯多瑙河大学临床神经病学和预防医学部主任)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奥地利多瑙河大学Michael Brainin教授

Michael Brainin教授介绍了目前全世界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情况,认为过去30年来"全球卒中大流行":2015年的全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脑卒中所致死亡是总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死亡的第一位(67.4%),2013年与1990年比较,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增加率分别是83%和90%。然而,全球研究表明,90%的脑卒中是可预防的,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卒中风险。

WSO目前正希望通过社区干预、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联合用药的方式来将卒中发病率降低50%。目前初级卒中预防的主要空白是:全人口战略使用不足,对低风险的虚假保证,筛查中遗漏了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缺乏意识和动力,成本障碍/贫穷。最后,Michael Brainin教授呼吁,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需要更大胆的承诺和行动。

【大会报告】中国脑卒中诊治:进展与挑战——刘鸣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鸣教授

近十多年来,我国脑卒中防治领域研究进展迅速,刘鸣教授从时间和空间多方面对近十年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预防、 诊断、 治疗和预后的进步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及多重对比,包括纵向分析比较(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和横向分析比较(中国卒中负担分别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从而了解中国脑卒中负担在全球的位置)。刘鸣教授认为持续强化公众对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意识,根据不区域的需求提供更加均衡的专业化医疗资源、推广和落实脑卒中循证诊治措施, 开展更多与脑卒中防治相关的高质量研究是我国未来努力的方向。

【大会报告】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病例选择指南与实践——刘新峰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东部战区总医院刘新峰教授

刘新峰教授首先介绍了血管内治疗的最新进展,将其称为"巨变的5年":DAWN和DEFUSE3证实超时间窗(6-24小时)血管再通仍能获益。该项进展主要基于CTP或MRI成像或RAPID软件与手机APP人工智能辅助。

接下来,刘新峰教授就卒中急诊处理的主要热点问题分别进行展开,分別涵蓋了规范资质、院前转运、个体化评估及围手术期管理。最后他大胆提出,为了拯救大脑,分秒必争——能否简化桥接治疗?能否减少延误?人工智能AI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减少院内延误?

【专题发言】"组织窗"临床应用的技术障碍—— 田成林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田成林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的田成林教授,认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随着多模态CT和MR技术的发展,应使用"组织窗"来替代原来惯常使用的"时间窗"来作为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的标准,从而筛选出更多可能从血管再通治疗中受益的患者。

目前, 这些技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仍面临很多技术性障碍:(1)梗死核心、半暗带区的划分尚无统一的参数。(2)半暗带面积的快速,自动识别软件尚不普及。(3)确定合理的半暗带面积阈值是平衡获益和治疗风险的关键。(4)"组织窗"评价所需的影像检查会造成额外时间耽搁。(5)针对后循环缺血半暗带影像评价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尽管仍面临很多技术性困难,但是田教授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自动测量软件的普及,"组织窗"替代"时间窗"的趋势不可逆转。

【大会报告】2018年卒中进展研究——王拥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

王拥军教授就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了回顾和介绍。 CHANCE研究发现,对于高卒中复发风险的患者,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相比,联合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有更低的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有相似的严重或者威胁生命的出血时间。对于高危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慢性长期用药,如果可以耐受头痛和心悸的话,推荐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叠加西洛他唑。 2018年BMJ共识会发表共识,CHANCE治疗方案成为国际经典策略:1. 对于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TIA患者,应该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并且持续治疗21天。 2.21天是平衡治疗效果和出血风险的可能取舍点。

最后,王教授对卒中的治疗进行了总结:1. 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再灌注治疗,而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抗血小板治疗。 2.对于HR-NICE,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3.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应该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治疗时间不长于21天。 4.CYP2C19基因型影响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HR-NICE,应该尽早启动基于药物基因组的临床试验。

【大会报告】脑小血管病诊疗相关问题研究——徐运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运教授

徐运教授对目前进行的脑小血管病(CSVD)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首先介绍了影像技术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1. SVD常用的影像技术包括MRI的TIWI、DTI和SWI和BOLD成像。2.基于MRI的SVD总评分可以预测腔隙性梗死的复发、脑出血的预后及步态障碍。3. 结构MRI可早期发现受损的脑小血管病认知相关传导束。4.功能MRI可显示SVD病人的功能连接,揭示SVD病人在默认网络、执行网络FC障碍,复杂网络中信息处理功能下降相关的节点功能效率异常。而联合脑结构和功能网络可预测白质损伤相关功能障碍。

其次介绍了外泌体miRNA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徐运教授发现伴认知障碍与正常者之间存在37个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可能与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认知以及高血压有关。

最后,徐运教授介绍了目前脑白质损伤的治疗。除了积极降压治疗可延缓或阻止脑白质高信号的进展,徐教授认为前列腺素类药物、银杏类药物值得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

【大会报告】GISAA——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新进展——董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

董强教授介绍了新型抗血小板聚集的植物药——银杏制剂银杏内酯注射液有望成为一个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相关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GISAA实验。

GISAA评价了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基础上,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纳入分析937例,其中试验组(N=464)和对照组 (N=473)。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10ml/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14天。其发现:试验组第 14 天及第28天的NIHSS 评分下降值、第28天的改良Rankin<2分患者比例均优于安慰剂组(P<0.05)。而第28天内试验组和安慰剂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死亡率,及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近 (P>0.05)。

因此,董强教授认为,特定的新型植物制剂和银杏内酯注射液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指南原则治疗基础上,能有效改善患者28天的临床结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并对28天的终点事件有改善趋势。

【口头报告】自动脑容积定量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刘文彦博士(博脑研究院)

博脑研究院的刘文彦博士应邀参加大会的口头报告,并做了有关《自动脑容积定量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这是一项深圳博脑研究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博脑研究院刘文彦博士

该研究应用自动脑容积定量工具Accubrain®,探索皮质下卒中引起的脑体积的网络结构变化。该研究发现:

1. 慢性皮质下脑卒中病人存在显著的脑萎缩。位于基底节区的慢性梗死灶仅对病灶同侧的脑萎缩有显著影响。如左侧基底节卒中组的脑体积显著萎缩区位于大脑左半球(左侧丘脑、左侧壳核、左侧苍白球),而右侧基底节卒中组的脑体积显著萎缩区位于大脑右半球(右侧丘脑、右侧壳核、右侧苍白球)。

2. 慢性皮质下脑卒中病人具有广泛的脑体积协变网络的改变。病灶位于左脑时对脑体积协变网络的改变更大。

博脑研究院介绍

博脑研究院由深圳博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设立,拥有一批由香港中文大学专家及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智能脑影像分析的科研和临床评估,拥有中国首个专业级的人工智能脑影像辅助诊断工具AccuBrain®及神经内科辅助诊断云平台,在脑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主要神经内科疾病的辅助诊断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大奖。目前博脑与国内50家三甲医院深度合作,AccuBrain®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已在近40篇SCI期刊和国际会议文章中得以证明,得到国内外临床专家的权威认可。博脑始终致力于辅助脑部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与早期筛查,帮助患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为中国老龄化及脑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22
【CCCD 2019】Accubrain®用于皮质下脑卒中的脑体积网络研究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