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
全面扩大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
在银行业,4年过去了,民营银行走出了第一步,但仍然是新事物,仍有潜力尚未释放——自2014年首家民营银行开业以来,已经有17家民营银行成立并运营,但除了“自带流量”的网商、微众,其他民营银行均发展迟滞。
据监管部门此前发布的数据,2017年,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合计达约252万亿元,其中民营银行总资产为3381.4亿元,占比不足万分之十四;整个银行业内的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2万亿元,但整个民营银行的净利润仅为19.67亿元,占比不足万分之九,其中威海蓝海不仅未能实现盈利,反而亏损了近一个亿!
与惨淡的现实相反,民营银行应该成为整个银行业转型的关键先生。
——民营银行的机制更加市场化。投资收益和风险自担相一致的特征,不仅完全符合市场规则,也驱使着民营银行不得不去挖掘客户、增加收益;作为由民间产业资本发起的主体,民营银行具有上下游信息采集和深耕于草根客户需求的天然优势;作为新的金融供给主体,民营银行完全可以将资金引入到融资难的民营或初创的中小企业中,更大程度发挥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填补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未能覆盖的市场。
——民营银行更方便尝试业务创新。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金融和资金的需求都在与日俱增,但传统银行服务却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门槛高、不方便等诸多痛点,而“船小好调头”的民营银行不仅能够完美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全程网络操作,为客户提供数据化、规模化、批量化的服务。
——政策的方向也足够明确。“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在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被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此前,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也透露,目前,监管层在民营银行的审批上仍是放开的,没有进行限制。
事实证明,在传统银行没有尝试的领域,民营银行已经做出了成功的产品创新。但亟待监管的认可。
比如在负债端,受制于资管新规,民营银行在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上都难以发力——后者是大中型银行的揽储利器,但这也催生了通过转让定期存款收益权,从而使存款人可以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又不损失定期利率的“智能存款”。而本质上,这类产品创新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并没有引发额外的风险,因而值得监管部门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民营银行的难题,更多是略显滞后、不甚公平的监管造成的。比如,民营银行在线下网点上只被允许采用“一行一店”模式,而且远程开户在业务权限上极为受限,这与民营银行的负债端融资成本高企应不无关系。
为民营银行关上一扇门,就要打开一扇窗——“一行一店”的特殊模式,决定了民营银行只能更多依赖互联网,及其技术和模式创新,这其实是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意味着民营银行和传统银行有了一些本质的区别,不仅成本结构不同,长期来看,线上经营的成本也应该低于线下的传统银行。这样一来,就应该允许民营银行和传统银行采用不同的定价模式,并且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尝试逐渐放开远程开户的业务权限。比如在定价模式上,此前银监会鼓励的“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硅谷式“投贷联动”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作为扩大对内开放的一个重要领域,民营银行尚在需要呵护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传统银行业日薄西山,轻型化、综合化、市场化和数字化都是既已确定的转型方向。相较而言,传统银行转型难,而民营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更加包容性的监管政策下,一步到位更容易。
事实上,银行作为一门短期投入巨大,但回报相对缓慢的生意,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在我国民营银行起步的历史性时刻,监管政策和社会大环境应有足够的包容度。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我国全面扩大开放和新技术浪潮的背景下,创新不仅是民营银行的出路,也是整个银行业转型的出路。民营银行现在是银行业开放的风向标,未来可能就是行业转型、创新的领头羊。
民营银行就一定需要含着流量的金钥匙出生吗?其实也未必。毕竟民营经济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民营银行有模式、技术创新的时代红利。民营银行真正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和监管的继续开放。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