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平安任汇川 解析平安万亿市值后新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一批世界级企业在中国诞生。中国平安便是其中之一。1988年,中国平安从蛇口小渔村出发,如今成为跻身全球500强前列,亚洲唯一的全球系统性重要保险机构。

三十而立的中国平安,是靠着什么力量不断蜕变,成为全球保险巨头的后起之秀?2017年,中国平安股价翻倍,市值站上万亿,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平安的高增长故事将如何延续?

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带领旗下《国际金融报》、《中国基金报》、《新财富》、全景网等媒体平台走进中国平安,与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进行深度交流,为读者解码中国平安。

问题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平安成立30周年。这30年,平安收入从几百万到现在的8900亿,这种发展速度和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有一种怎样的联系?

任汇川:是的,平安在2018年满30周岁,从当初的13个人到现在,寿险业务员加上正式员工,有170多万人。现在每1000个中国人里约有1.1个人在平安上班,每10个中国人里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

平安这30年不仅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质量也非常高。近年,平安的利润年化平均增速是29%,税收贡献的年化增长速度是32%。

这种高速和高质量的增长,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企业都非常罕见。平安在过去30年讲述的故事,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

平安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说过一句话,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就像是一滴水和大海一样,只有融于大海,你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平安深知自己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平安得益于深圳特区这片沃土的经济活力和机制的解放,也得益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力强大了,社会发展了,企业才能够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群体、企业家创新奋斗精神,以及企业全体员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问题二:2018改革开放40年,有些企业也没有走下来,半路就夭折了。平安是怎样抓住每次的发展机遇,紧跟国家的发展节拍?

任汇川:30岁对企业而言,已经不年轻了。董事长马明哲讲过一句话,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一个企业想长期生存并且健康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自己的体会,首先是能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动向,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其次,在战略上做出超前布局。平安的战略是“三多”:一是“多几步”,就是战略要多看几步;二是“多团队”,不同专业用不同人才,做不同的事情;三是“多平台”。平安今天结的“果”,是5年甚至更早种下的“因”,而今天种下的“因”,则可能在5年后结“果”。

平安还有一个特点是管理层比较稳定,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延续性。企业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难为长期布局。

平安当时在汇丰的帮助下建立全国后援中心,耗费了十几个亿在上海、四川建立后援中心,管理全国的发票报销、成本费用控制。全国8000多枚公章也集中放在后援中心。这使得平安对经营的风险防范变得非常稳健。做这些事情对当期的财务报表是有冲击的,但是却为后来平安走向全国、能将5000多个分支机构管控到毛细血管,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问题三:大家对建立后援中心是一致同意的吗?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吗?

任汇川:其实不是,当时大家的意见非常激烈。很多人说,你把我公章收了,我怎么做业务?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用我,就应该相信我,允许我去报销费用,做财务动支。

后援集中的这套体系是我们向汇丰、安永事务所学的西方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它与中国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相去甚远。中国人讲“责权利要对等,否则没法办事”。但西方讲的是,可以相信人一时,但很难十年、二十年相信一万个人、相信所有的人。必须靠体系和制度的刚性,用系统管理企业和员工。

平安内部有句话叫做“我们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这话也是董事长马明哲提出来的。他说,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指的是制度不仅是写在墙上的一张纸,而是让你在做事情时绕不过去。为了防止有人绕过去,我们把制度又升级成管理系统。

电脑是无情的,电脑流程过不去,文件就批不下来,费用可能就支出不了,预算就投不下去。所以我们一直是靠机器在管理、靠系统在管理整个业务后台,用技术做支撑。

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许多时代机遇,机制和文化是内在要因。平安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机构,摩根和高盛1994年就入股平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更多的是国际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管控机制。后来汇丰入股,以及我们H股上市和A股上市,让全球投资者都来监督我们。平安现在是亚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统性重要保险公司,全球只有9家。平安是集团整体上市的公司,被全球投资人、股东监督着。平安集团每一分钱、每一笔账、每一笔业务,都要向全世界披露,变成一个规范透明的公司。

在平安文化里,马明哲董事长提出两个核心点,一个叫危机意识,就是不管平安再成功,我们都要想到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要自我反思;第二个是包容意识,平安团队很多元,有国内团队,也有海外人才,在内部是绩效导向,也就是“赛马制”,以结果说话。这种机制,让企业能专注、专业、健康稳健发展。

问题四:平安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好多同业机构也来学习过,但似乎都学不走,这是什么原因?

任汇川:其实优秀企业挺多的,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平安经过30多年摸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和文化。我们对员工说,在平安工作的每个人要有四大责任:为股东负责,为客户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平安的员工负责。

平安从创立至今,创始人一直倡导的是结果导向、价值导向、赛马制、绩效文化,不论人情。是执行力与包容性的创新结合,这种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延续性比较好。

袁庚老人最早总结出平安的内部机制说,“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这三个指标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平安创业早期能做到,还真是不容易。最早平安有个机制叫“竞争激励淘汰”。淘汰这个词很刺耳,好多人就听不习惯,但到现在平安还是这样的。我们每半年、每一年都要对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分公司、每个分行、支行进行绩效排名。排名是残酷的,但却能保证优胜劣汰,保证好的员工能得到好的培训、激励,把好的服务提供给社会。淘汰不一定是炒鱿鱼,可能是换岗位、降薪或者培训,给末位员工一个刺激。

平安的股东结构也比较透明,治理结构东西方结合。比如既有监事会,又有独立董事。董事会构成19个人,超过三分之一是独立董事,形成了一个监督机制。这种透明、监督、简单、结果导向,在平安形成一种文化,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给客户。

我记得我在担任平安产险董事长的时候,老百姓普遍反映,投保时保险公司追着客户,理赔的时候反过来,保险公司变成大爷了。后来我们调研,客户到底对理赔哪儿不满意?我们发现还不是赔多赔少的问题,而是觉得手续麻烦,赔得慢。于是我们提出服务承诺,叫做“资料齐全、三天赔付”,后来变成“资料齐全、一天赔付”。现在,我们要求做到两点,第一点是“510”,就是城区出事之后,5分钟到现场,郊区10分钟到现场,资料齐全之后半天就赔款到位,大部分赔款半天都能结案,现在车险“510”达成率为92.9%。能做到这样,不仅是靠服务的意识,更主要的是靠技术支持,比如说智能终端、GPS定位、资源匹配、大数据等手段。

问题五:平安的团队有个特点,高强度的执行力,或者叫不打折扣的执行力。平安是怎么做到的?

任汇川: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但往往是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没有产出好结果。提出战略容易,做到执行却非常难。我记得大约是1996年,董事长马明哲送给平安中高层干部每人一个石头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这个寓意就是我们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

当时正是平安高速扩张之际,分支机构从沿海城市扩张到全国各省。几年后,平安变成一个全国性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那时候管理层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管理链条很长,尾大不掉,官僚症、大企业病都开始出现了。所以那时候平安内部提出来,执行是第一生产力,执行比战略可能更重要。董事长马明哲说,“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还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个文化一直在平安的管理经营中存在着。比如我们要统一标准面对客户,让客户觉得不管在哪个网点、哪个业务员面前,得到的服务都是同样品质的,这就要抓执行,抓落实。

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平安进入科技领域,开始搞互联网科技创新,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这个领域不能简单地讲执行,因为执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机械执行,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互联网领域变化快,程序开发要迭代,一星期上一个新版本;另外它更讲求自下而上,团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这时候在平安内部,我们开始说,要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业模式、团队和产品。在互联网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开始讲创新,容错。所以平安现在的文化,是“执行力+包容创新”结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

  问题六:过去三十年,平安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基数的增大,就像中国经济的增速一样,平安什么时候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任汇川:平安近几年不断地提示自己,随着自身基数的增加,增长速度下降几乎是必然的,特别是几个大指标,如资产规模、收入增速。

这里就要谈到,平安为什么要做科技转型?一方面,我们认为科技会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生态,改变整个企业的产品形态、服务形态,改变客户的服务渠道。趋势改变的方向是坚定的,但过程是逐步的。

在转型科技的过程中,平安可以把业务收入的含金量做上去,把资本消耗降低下来,把效率提升上来。

比如医疗健康板块,未来增速会很快,但中国其实没有大的医疗健康集团,医疗健康产业很分散——所以在做医疗健康板块投资的时候,我们也很困难。医疗健康的产业链非常复杂,前端有诊所、医院、药店,后端有医药生产厂家,研发周期、CFDA的认证都很长,产业链也很长。但越是这样领域,越需要像平安这样大体量的公司参与,对整个行业进行打通。平安从医疗健康体系、系统软件、到医保控费,再到线上好医生、线下的万家诊所,做了很多投资,将来还想投资医院,以便于在给我们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全部打通。

这个领域如果做好了,平安也许可以重演过去十年、十五年保险和金融增长的故事。

问题七:大资管统一监管的相关政策即将出台,中国平安将如何整合平安系的大资管资源?

任汇川:资管新规酝酿的过程中,我们也参与了讨论并反馈了意见。我们非常赞同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平安一直以来是比较规范的,倡导KYC( Know you customer),即“知道你的客户”,KYP(Know you product),即“知道底层资产”。金融机构本应该做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者,但过去几年时间,银证保三个行业业务相互交叉蔓延、相互借用通道,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风险底数不清、不透明,或者表面上看起来以为没风险的地方,其实是有风险的。

银证保大资管各归各位以后,对平安的业务影响并不大。我们在内部也进行了梳理,平安旗下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在统一监管之下,债的归债,股的归股,可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问题八:跨界竞争的时代,BAT已经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机构也杀到了BAT的后院。未来金融机构和BAT之间,还有更多短兵相接的拼杀,在这场竞争中,平安优势在哪里?有哪些短板?

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确实面临着竞争,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平安整体战略是“金融+科技”,在平安,金融和科技并不是两张皮,而是一直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平安从十几年前做后援大集中、快速理赔系统,都是基于强大的科技支持。平安的科技从金融出发,帮助传统主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提高风控水平。

目前,围绕着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平安搭建了五个生态圈。这几个生态圈有一些特点,第一是它们都有海量用户,第二是频次非常高。这些生态圈有独立的商业逻辑,形成独立的估值。比方说今年1月底平安 “好医生”完成了Pre-IPO的融资,平安医保科技完成了A轮融资,平安金融壹账通也是A轮,虽然这几家仍是亏损状态,但是从融资金额上看,它们的估值是很高的。

几个生态圈的搭建,对于平安而言有点像是做了一个“喇叭口”,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业,给金融主业带来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务的机会。2017年前三季度,我们新增客户两千多万,其中有30%是从科技平台、互联网板块迁徙过去的,这个是平安科技的整体策略。

谈到平安和BAT的差异,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明显。科技竞争是场景的竞争,也是数据的竞争。互联网巨头场景的丰富程度很高,但我们是从交易这个非常核心的场景切入的,数据的深度很不一样。

从数据的广度看,平安既有金融的客户,又有医疗健康的客户,还有大量的信用数据、车主数据,在数据维度上,平安也有独特优势。

在流量方面,腾讯是10亿级别的,阿里的淘宝天猫平台流量规模也非常大。对于平安而言,目前也拥有了一些较大的流量平台。比如 “好医生”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时候也已经有1.9亿的用户,活跃度非常高;平安寿险做的“金管家”APP,也有一个多亿的注册用户。

也许纯粹从保险产品需求、理赔或者是保单更改、服务来看,“寿险金管家”不可能是高频的应用,但是我们在上面嫁接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平安业务员带着客户通过“金管家”APP一起做健步走,捐步数,提高了互动频次。

综合来看,平安在场景的丰富度、数据的深度、以及围绕客户以及经营主业的关联度上都是比较深入的。相信在未来科技竞争的时代,平安借助自己的特点,有机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问题九:中国平安从1988年诞生于蛇口,三十年中走出深圳,走向世界,这个过程中经历的风波也不少。《孟子》曾说,“生于忧患”,对于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而言也是如此。对平安而言,令你们忧患的点在哪里?你们担心的事情可能会在哪里发生?公司是怎么应对的?

任汇川:平安在历史上碰到过很多挫折,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好在有惊无险渡过了。我们内部觉得,企业经营的“保命之根本”,是要稳健、要盈利,不能出现重大的经营性风险。风险有客观的、有主观的,企业至少在主观上不能犯重大的错误。

我们内部把面临风险分为五类: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扎好这五个“篱笆墙”才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最根本的。

比如,五类风险中最大的风险是资产风险,平安6万多亿的资产,如果投资失败了怎么办?如果碰到系统风险,损失5%,就是几千亿就不见了,偿付能力、资本充足率受到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关门。

众所周知,在大类资产配置上,战略资产配置是影响资产结果的80%,战术资产配置只影响到20%,所以在大类资产配比上,我们是非常谨慎的,严格遵守战略规则。投资要靠纪律,我们绝不会因为某类资产今年可能赚一把,就去突破配置比例。比如股权投资的限制是20%,不管市场情况如何,我们都不会突破这个限制。

在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品牌声誉风险等方面,平安也监控得非常严。

另外,平安会始终跟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走,支持实体经济中的新兴产业、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绿色金融,这些在将来都会有大的发展机会。

今年平安内部年度干部大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报告,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不是指因黄河改道而被动的从河东到河西,而是指平安要主动地跨过黄河,到河西去。

未来,平安将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领域,平安仍会聚焦国内市场,国际化全球投资和主业扩张的计划还暂时没有。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收入在增长,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背景下,大家的养老需求都在提升。当前,我国人均保险密度、深度距离全世界只有一半的水平。

未来平安还会继续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比如金融、医疗健康,以及相关科技的支撑。

说小一点,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很大,平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说大一点,资产大了就不能去搏了,平安越大越要稳健。

另外,平安的团队、法人治理结构和管控机制方面,也十分成熟。我们是中西合璧的,既有监事会,又有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这在内部叫“五会一体”的管理体系。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然后是党委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是管理层。要问这个管理体系有没有成本?有成本。有没有沟通的效率问题?有。但我们觉得这些是必要的,平安是一艘大船,分工要细。航空母舰上面有几千人,这是安全运转的必要保证。

  问题十:平安已经在世界保险集团中名列前茅了,未来三十年,平安有没有更大的愿景?

盛瑞生:三十年来,平安从河东走到了河西,也就是从传统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双驱动,未来,平安的愿景是“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关于公司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呢?董事长马明哲经常讲一句话,他说中国要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要走到世界前列,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出现,和这个国家一起实现中国梦,他希望平安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们很难对市值做预测,但是在财富500强或者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2000强里,以平安的发展势头、公司利润的稳健增长、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盈利能力的增长,我们仍有机会不断往前。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1-10
深度:对话平安任汇川 解析平安万亿市值后新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一批世界级企业在中国诞生。中国平安便是其中之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