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这一年还是中国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在政策持续释放利好的同时,新兴的科技力量在普惠金融的实际发展进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用科技这只手让中国的普惠金融之路越走越宽。
政策加持 国家重视普惠金融发展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数以千万记的小微企业的存续和发展,继而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基本面和长远发展能力。
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以来,国家每一年都会针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出台政策法规。2018年恰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过半,因此在今年,与普惠金融落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也更为密集。
2018年2月4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5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一号文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对农业发展的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及多元投入格局。
在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指出,要“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7项减税措施,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同时部署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监管考核,确保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仅两个月之后,6月24、25日两天,央行分别下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和支小再贷款利率,支持普惠金融。同时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其中,央行将共释放超过4500亿资金用于普惠金融。
为了进一步填补普惠金融的空白地带,政策持续加码。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这从技术层面更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进步。
以上措施为我国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小微”活则实体兴。如何服务小微企业,赋能实体经济,考验着普惠金融领域每一个入局者的智慧。让人欣喜的是,在2018年普惠金融的施政领域更为下沉,普惠金融服务的触角亦迅速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延伸,同时施政的角度也更具实操性,更加注重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
密集出台的政策意味着普惠金融已经是国家核心决策层重点关注的领域,更多的国家资源和创新模式将向这个领域倾斜,这无论对作为融资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还是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福音。
机构发力 用科技打通“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为代表的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金融机构,都在探索如何服务好这些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实现普惠金融。尽管各自的探索路径不同,但一个普遍的共识在于,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在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多维度创新。
以苏宁金融为例,作为国内四大金融科技集团之一,苏宁金融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风控、物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AI和金融云六大金融科技方面发力,依托苏宁生态圈及战略客户群的海量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大数据,通过供应链金融和微商金融模式,找准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用科技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风控就是苏宁金融破题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在金融行业最为重视的风控方面,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融合手段,打造了3亿数据接入量的设备指纹情报系统“识器”,识别准确率分别达95.56%、92.7%识别率的黑产IP识别系统“寻迹”、异常账户预警系统“极目”,拥有20多种模型、1500多种变量的“伽利略”信用风险模型矩阵等黑科技,实现全线上操作,动态融资、实时授信、快速放款。其最终的落点,是实现资金的低成本和广覆盖,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得。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苏宁金融已累计为近万家企业提供超过1600亿元的资金支持,仅旗下“乐业贷”产品就已为超过两千个商户提供超过5亿元贷款额度。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曾表示,把技术的创新和普惠的理念结合起来,沿着这个方向走,路就走宽了。聚焦金融科技,苏宁金融致力于让金融变得更简单,让普惠金融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多元、更安全、更便捷的普惠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