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狂欢落幕之时,有人欣喜,有人落寞。
根据中怡康线上监测数据显示,双11促销季(包含10.29-11.11两周)家电线上零售额433亿元,同比增长2.4%。与高端智能家电销售火爆的局面相比,传统的白电和厨电零售还在延续前期疲软表现。美的、海尔和格力在各类产品排行榜中稳居前列,两极分化、强者恒强的局面仍在延续。
尽管是传统认知当中促销低价的舞台,但是在2018的“双11”当中,高端产品和智能产品却表现的尤为出色。天猫数据显示,智能蓝牙音箱线上销售增长167%,AI电视、智能电视占据平板电视销量的90%,语音电视消费者年度购买人数增长72.83%。与此同时,价位在6000-10000元及以上的高端家电也成为改善型消费家庭的首选。
毫无疑问,中国家电业的拐点已经再次到来。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美的CEO方洪波在2017年内部会议上所提到的未雨绸缪应对挑战。他当时就表示,美的要为三年五年后的新高度启动新一轮变革。这需要美的“拿出2012年壮士断臂的勇气,自我否定,重新出发”。
在2018年的全球财富五百强中,美的集团雄踞323位,相比去年大幅提升一百多位。首次登榜的另一家国内家电企业是青岛海尔,排名499位。
问题来了,在从乡镇企业“蝶变”成为全球行业龙头的美的,为何还要“重新出发”?
直面行业挑战,美的“蝶变”迎未来
中国的家电业行业未来在哪里?其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为中国家电业制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即至2020年,跨入全球家电强国行列。
作为全球家电市场的最大出口商,中国已经是事实上的家电大国。但离“强”仍有一步之遥。
从家电大国走向家电强国的唯一道路就是创新。创新又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品质创新,其次则是以战略为主的品牌创新。
国内家电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消费升级释放了巨大潜力,为高端、智能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传感技术、控制技术、驱动技术、高性能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束缚家电产业升级的短板。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美的早已凭借战略性的布局为这一挑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数据会说话。报告显示,美的集团2017年营收大幅增长来自“既有业务增长”和“新业务合并报表”两部分。既有业务部分主要指美的暖通空调、消费电器及智能供应链三部分贡献。
单独来看新业务合并报表部分,即指收购后的库卡机器人业务和东芝白电业务,这两部分2017年首次纳入美的集团合并报表,为美的集团贡献了超过320亿元的营收,其中库卡贡献了267.23亿元,结构多元化发展潜力一目了然。
业内人士指出,从追随模仿向原创技术发展,从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全产业链合作共赢模式转变是中国家电产业的必由之路。
美的已然在路上。
美的先后通过携手德国库卡、以色列高创,引入了全球领先的机器人、自动化及商业解决方案,初步建立了包括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物流)在内的四大核心版块。打通了技术发展瓶颈的同时,将未来选择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美的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创新中心,通过创新实现自我赋能,先后在上海、深圳、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设立研究机构外,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内外兼修,美的“蝶变”之道
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让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包含了内部的组织之争和外部的生态之争。
经过伐毛洗髓的艰苦过程,美的内部组织变革已初现端倪。
在历经了近3年的生产标准化、数字化的改造后,美的已经实现了“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的全球协同生产平台。自2017年起,美的在区域市场设立了30多个商务中心,意在打破各产品线长期以来在市场端各自为政局面,实现多产品协同作战。
业内认为,创新与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渠道商业模式顶层设计,梳理利益相关方的资源能力构建适合家电企业的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在这一点上,美的已经率先完成了目标。
在外部生态建设上,美的借助面向未来和全行业的“M·IoT”平台,打造“人机新世代”战略。
这一战略的理念核心是紧紧围绕用户和客户,用软件、数据来驱动全价值链卓越运营。从场景上看,服务人,让用户有更好的购买、使用、客服的体验;从功能上看,解放人,让员工、供应商、经销商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
在具体实施上,美的通过“软硬结合”的M·IoT平台,一方面打造大数据平台、工业AI平台、设备预测维护、工业数据湖、移动平台和开发平台,为用户和行业伙伴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制造装备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为C2M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在柔性制造、数字化工艺以及仿真、质量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等多种业务场景中的能力。
“蝶变”的美的显然代表了中国家电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恰如美的CEO方洪波先生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定义美的的未来,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限定美的的发展。”
进化中的中国家电业,未来不可限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