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扫,完成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移动支付技术与各类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移动支付已经稳定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第一大支付工具。益普索最新发布的《2018三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9.4亿,其中,财付通用户8.6亿,支付宝用户6.6亿,财付通和支付宝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4.3%和63.6%。
移动支付“双霸王”格局正在定型
益普索调查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即在最近三个月内使用过的比例)为92.0%,相较2018年5月(92.4%)基本一致。同时,人们的日常开销中由第三方支付完成的比例已高达54%,与2018年5月调查相比增长了6个百分点。《报告》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占比提升基本上都来自于移动支付(占比由2018年5月的35%上升至41%),使用比例超过四成。可以说,移动支付已经稳定地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第一大支付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支付市场,曾经是支付宝一家独大。时至今日,财付通(注:包括微信支付和手机QQ钱包)在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赶上支付宝,两者呈并驾齐驱之势。受益于微信(以及QQ)的社交关系链支撑,财付通起初就具有用户规模优势。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财付通和支付宝的渗透率分别为84.3%和63.6%,推算用户规模分别达到8.6亿和6.6亿。与2018年5月调查相比仍分别有0.4亿和0.1亿的增长。而其它品牌的用户渗透率,如银联云闪付11.6%,略有上升但低于市场预期;京东钱包10.3%,应用场景过于单一而难有突破;其它众多支付品牌仅以很小的个位数渗透率刷着存在感。
目前,财付通和支付宝的共同渗透率达到87.4%,非常接近于移动支付用户的整体渗透率(92.0%),在两者之外留给其它移动支付品牌的空间很小。由此可见,“双霸王”竞争格局名副其实。
线下消费已是财付通领跑 且优势仍在放大
移动支付的基本支付场景可以分为个人类交易、线上消费类交易、线下消费类交易和金融交易四大类。益普索调查显示,在最近三个月内,移动支付在上述四个场景的使用率分别为94%、81%、85%、和21%;从交易金额上来看,个人类交易、线上消费类交易、线下消费类交易、金融类交易四个场景的移动支付占比分别为41%、21%、30%、9%。
从交易笔数上来看,发生在四个场景的移动支付占比分别为36%、16%、45%、2%,线下消费类支付占比增长明显(2018年5月调查为40%)。交易笔数占比反映了支付行为发生的频率,是用户粘性的表征。
线下消费类交易主要包括商超零售、餐饮支付、外卖订单、日常出行订单、个人健康/护理、票务/娱乐场所内消费等。在线下类消费中,更突显现在支付小额、高频的特点,更易被财付通利用微信/QQ以社交关系链进行渗透和转化,是培养支付习惯、提升用户粘性的不可或缺的着力点。
目前,财付通和支付宝在线下支付场景的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50%和42%,财付通基本维持了2018年5月调查时取得的领先优势;以交易笔数计,财付通的领先优势则更大。我们进一步发现,曾经两巨头各自拥有一些优势线下支付场景,而如今几乎是财付通全面占优。一方面得益于腾讯利用微信开放平台、服务号、小程序,发动和借助广大商家拓展线下支付场景;另一方面是因为腾讯致力于将移动支付技术嫁接到更多的场景之中,典型代表就是就是腾讯将移动支付与交通出行进行有效结合的乘车码业务。
大力发展乘车码 腾讯公共交通支付明显领先
在线下消费场景中,由于交通出行是国民生活工作日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了用户最常用、使用最频繁、小额高频最佳的场景。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每天约有2.5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而来自腾讯金融科技智库发布《国人智慧出行报告》则显示,7成一线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地铁出行,其中36.1%用户使用乘车码支付。此外,2016年公共交通领域每天有超过4亿笔交易,这接近微信支付每天6亿笔的交易规模。公共交通支付这一支点撬动的是数以亿计用户和高频次支付的大市场,想象力巨大,因此也成为各大巨头的必争之地。
公共交通支付场景主要分为日常租车订单支付,日常共享出行支付和日常公共交通出行支付。益普索《报告》显示,日常租车订单支付在财付通的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高达58%和62%,明显领先支付宝((占比分别为37%和36%);日常共享出行支付在财付通的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47%和47%,与支付宝相比(占比分别为37%和41%),财付通更胜一筹;日常公共交通出行支付在财付通的交易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47%和53%,与支付宝相比(占比分别为41%和37%),依旧保持领先优势。可以说,在公共交通支付的这三个主要场景财付通均以绝对优势领先于支付宝。
《报告》认为,公共交通出行是业内巨头在最近两年着力角逐的支付场景,目前财付通在交易金额和笔数上均处于领先,这应得益于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腾讯乘车码,从2017年7月在广州首次上线之后,快速推广覆盖到北京、深圳、上海、厦门、大理等全国100多个城市,其间更有马化腾在多城市亲自为乘车码站台和试乘,被媒体广为报道并视为数字技术助力传统行业的典型案例。
10月23日,在腾讯和中国交通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智慧交通大会上,腾讯宣布了一系列智慧交通方面的新动作。具体而言,腾讯与全国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共同成立中国智慧交通生态联盟;与深圳航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力智慧航空;发布以乘车码、智能出行助手、定制巴士、城市神经中枢在内的四款智慧交通产品。
目前腾讯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探索覆盖到“0-1-3-5-7” (0公里:停车场无感支付;1公里:共享单车;3公里:腾讯乘车码乘公交;5公里:滴滴打车;7公里:腾讯乘车码乘地铁;城际:微信支付接入12306;境外:港铁支持微信支付和微信香港钱包购票)。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目前全国超过5000万用户在使用乘车码,覆盖城市超过了100个,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交通所带来的便捷体验。
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不断延伸,移动支付正越来越深入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支付的高频也就意味着流量和用户粘性,高频场景更需要深耕,大力发展腾讯乘车码,以至其成为“一把手”工程,这背后凸显了腾讯抢滩移动支付场景的“不遗余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