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发怒,挥刀向更弱者,重庆幼儿园砍人事件便是其一。这类创伤性事件难以预防,但不代表父母们什么都做不了。
“在家早教三部曲”畅销书作者、百万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大J提到,不管是被砍的孩子还是目睹整个过程的孩子,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他们通常会出现下面这些表现:
表现出害怕的症状
异常粘人
毫无征兆地大哭大叫,情绪失控
食欲减退,睡眠受到影响
会不断在脑海中重现事件,最普遍表现是做噩梦
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尿床、吃手指等
专注力减弱,认知退化
如果孩子表现出特别严重的创伤后遗症表现,父母需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家长自治,避免孩子“二次创伤”
大J提醒,在创伤性事件的处理中,父母首先要自治。
这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父母家人来获得支持和安全感。当父母出现愤怒甚至要以暴制暴时,孩子会困惑甚至更加害怕;当父母难过伤心,孩子会自责,觉得是他“不够好”导致的;当父母经常性的情绪大幅度起伏,孩子的焦虑感也会增加。
很多成年人童年的心理阴影,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经历了什么,更多的是源于父母当时应对孩子创伤性事件的情绪水平。
所以,要治愈孩子,父母先要治愈自己。如果父母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情绪宣泄里,这比孩子经历的创伤本身更加可怕。
大J认为,最简单也最有效不让自己卷进情绪漩涡的方法是,父母们要先内察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积极自我对话。“我的情绪为什么失控?因为我很愤怒,是的,我可以愤怒,但我更需要冷静下来,因为我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帮助”;“我很害怕。我为什么害怕?我害怕无法时刻保护他。嗯,害怕很正常,但害怕无法解决问题,我要带着孩子一起面对,化解这个危机”。
带一点点的出离心看待这个事件,因为孩子最重要的治愈来源是父母,为人父母,有时候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支持和接纳,让孩子安心
当孩子出现创伤性事件症状后,父母需要积极及时回应,给予孩子很多很多的身体接触(拥抱、亲吻)和眼神接触,回应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很害怕/担心/悲伤”,同时用异常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这里,会保护你”。反复地、经常地、坚定又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些简单的句子,让孩子安心。
如果孩子可以表达了,等到孩子情绪慢慢稳定,父母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说出来发生了什么,这对于孩子的自我修复大有裨益,也能让父母了解孩子是如何解读这件事的,从而可以更加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当一个孩子反复提及的关键词,那父母就能捕捉到这是整个事件里对他冲击最大的。等到下次孩子又出现焦躁害怕情况时,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这个关键内容。
比如,这个事件中,如果孩子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刀”,那我们可以反复和孩子复述这个故事,“是的,那天有人拿着刀对着你,你受伤了,你很难过”,同时再次给予孩子安心,“我知道你当时特别害怕。现在爸爸妈妈在这里,今后我们会保护你!”
大J强调,这个过程中还要一直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还有很多很多人都爱你,发生这件事不是你的错!”
父母需要预期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情绪一直会反复,这些都是正常修复的必经之路,父母千万不要害怕谈论和躲避,而是始终用平静坚定的态度,带着爱告诉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现在父母在这,会保护你。
人的记忆分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那些对孩子有冲击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以为不谈论、分散注意力就能过去了。这些事情会成为孩子的隐性记忆,最终还是会受影响的。
处理隐性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谈起,然后通过对话帮助孩子理解发生的事情,慢慢消化。这个方法对于任何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情况都是适用的。
工具和策略,让孩子找回力量
经历过创伤的孩子,家长容易有愧疚感,会自责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于是自然的就会下意识用“过度保护”来弥补。这种做法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建立起“受害人”的自我印象。
因此,相比“过度保护”,父母需要利用一些策略,让孩子自己找回力量。
1、直面焦虑
大J发现,大部分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最大的表现就是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不仅时间持续久,常常过了几个月还会出现,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其他行为,比如出现打人、咬人或者尿床等。
由于创伤类事件中父母也是受害人,孩子的哭声会再次激发父母面对创伤事件的负面情绪,因此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就是,“不要哭了,没事了啊”。这种压抑孩子情绪的行为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理解,他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对于出现行为倒退的孩子,他们在害怕的同时会伴有自责内疚,所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就特别重要,“你现在还很焦虑,这也是情绪之一,和开心愉快生气一模一样的。焦虑时,我们的身体有时会不听指令,因此你尿裤子了,这很正常”。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更能消除羞耻感。
如果当下,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办,大J建议这样跟孩子说,“我知道这个经历很痛苦,我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相信妈妈,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我会陪着你一起面对,一起度过”。
2、提供一个“树洞”
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在家打造一个“树洞”,让孩子随时随地可以安全地倾诉自己的感受。
“树洞”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来表达,那就提供很多很多的画笔和纸张;有的孩子喜欢和父母一对一叨叨,那就在家布置一个温馨私密角落,很多时候买个小帐篷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有的孩子喜欢过家家,那就陪着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来一遍一遍消化这个负面情绪的影响。
很多时候,创伤之所以持续时间长,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历创伤后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当一个孩子越来越确定,自己和父母是有联结的,他就会有“靠山”的感觉,这份确定就能滋生出很多自愈的力量。
3、尽快恢复日常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不安感,而且他们的常规生活也被打破,这些混乱和变化又会增强他们的不安。让孩子恢复信心和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生活尽快恢复日常。
“确定性”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当一个幼童可以预见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就不用花费很多精力来担心。
所以父母要尽快恢复之前的生活作息,一如既往地执行家庭规则,或者多安排孩子之前喜欢做的事情,多花时间和孩子玩耍,让孩子享受当下,让这些愉悦的记忆重新覆盖,让孩子明白“生活还是在继续的”,而不是父母带着孩子停留在过去。
身体的创伤不会持续一辈子,但看不见的心理创伤却会。很多孩子由于事发后缺少支持系统,创伤才成为创伤,并持续很久。这个世界有残酷的一面,身为父母,难以顾全孩子的一生,所以才需要激发孩子治愈自己的力量,直到他们有能力去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残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