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爱库存、in有、达令家等一批新晋平台的迅速崛起,2018年的社交电商战场再次鼓声翻涌。如果说,前两年从兴起到没落的微商是一次预演,那么今年,真正的社交电商迈入了崭新时代。
虽然媒体或正面或负面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地将社交电商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不可否认,社交电商必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零售增长点。
社交电商行业格局尚存变数
6月1日,艾媒咨询发布了《2018Q1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移动电商发展日渐成熟的同时,也为社交电商打下了坚实的成长基础。艾瑞咨询预计,今年国内移动购物市场交易额将达到5.7万亿元,移动电商用户则将增长至5.12亿人,在此背景下,基于微信用户的社交电商行业将迎来市场大爆发的一年。
在多个利好条件的支持下,社交电商有着充满红利的未来。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指出:首先,支持社交电商发展的政策背景越来越完善,这是一片潜力巨大的市场,自2015年至今,国内政策已经四次重申,对这一行业做出了必要的规范;其次,传统电商获客成本的提高,让社交电商——以社交为核心的高频、低成本模式重获市场的关注;再者,如今的社交电商市场巨头云集,各大平台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最后,传统电商平台京东、淘宝、唯品会等已经开始在社交电商领域排兵布阵,社交电商必将成为未来几年内多家传统电商平台的发力点,新的零售战争一触即发。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社交零售用户规模高达2.23亿人,预计今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44.2%,保持低获客成本优势下的高速增长,用户数也将突破3亿。而随着今年Q1社交电商网络热度的急剧升温,行业格局的动荡将在所难免。
“in有电商“贴合社交电商模式典范
如今,社交电商市场上已经有了拼多多、云集微店等平台相对成熟,但行业格局尚未稳固。与此同时,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指出了未来社交电商行业几大潜在、且更为明确的演变方向。
其一,在2018Q1针对国内网民选择社交电商平台考虑因素分布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1.6%的用户最看重平台上商品的质量保障。这说明品质先导是未来社交电商发展的根本。也与in有电商提倡的”好商品·好服务“十分贴合。据介绍,in有电商深度打通阿里巴巴1688百万优质商户,双方以单独的项目,底层的系统来做这件事,通过规则和大数据保证in有电商平台的商品商户都是好商好货及好服务。
其二,对国内社交电商用户的年龄统计项目结果表明,社交电商用户普遍偏年轻化,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60.1%。移动社交的年轻化特性凸显了出来,这也与in有商城的用户画像极为相似,in有电商授权用户年龄在30岁一下的超过65%。
其三,报告指出,24.7%的社交电商用户会购买好友分享的商品。这再次重申了社交电商平台应当“重社交”的关键点。与之匹配,in有电商在鼓励用户互动分享上可谓着力不少。在“in有”小程序的玩法里,用户分享平台每产生一个感兴趣且手机授权成功的亲友,用户和亲友都将得到1-88元不等的现金红包;用户也可以把平台内的实惠好货推荐给亲友,亲友成功下单,用户和亲友也能获得一定的红包奖励。除此之外,平台推出差异化的红包功能,发布了包括签到领红包/邀请赚佣金/0元购等交互活动,对用户的参与热情、停留时间都有了极大促动。
先社交 · 后电商
然而,如今市面上一些社交电商平台屡屡因商品品质不达标而被用户申斥,有些则只是借助微信流量去开展普通的电商业务而已,并非实际意义上、真正的“社交电商”。因此,艾瑞数据剑指未来社交电商发展新风向的同时,也表明了未来社交电商行业格局上的诸多变数。
其一,在目前业内多平台模式分类上,in有电商社交属性十分凸显。in有电商”in有尽有“小程序通过差异化“红包余额”功能,实现强社交下的消费活动开辟先社交后电商的新路径。
二是在阿拉丁小程序综合指数排行上,in有电商在仅仅月余的市场探索后,便位列”网络购物类“榜单第30名,上升势头强劲。
与艾瑞报告指出的“社交电商行业未来演变方向”惊人地相似,in有电商正在充分利用小程序实现用户裂变,自带强社交属性,迎合了未来社交电商的核心发展思路。
自2018始,社交电商迎来空前爆发,尽管行业中巨头林立,但把握社交电商的关键要素,“先社交、后电商”才是正确打开方式。in有电商小程序的案例证明,在社交电商的运作形态中,“社交”本身,应当是黑体加粗的重要存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