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风波,到最近的某房屋出租品牌“甲醛房”,百姓俨然从“没有安全感”步入了“没有安醛感”。
37岁的阿里员工入住某品牌甲醛房短短4个月,便陡生白血病,最后留下三岁孩子撒手人寰,这则新闻令舆论再次陷入“又惊又恐”的阴影中。惊在于经过接二连三的悲剧,人们对品牌的公信力渐渐持疑;恐在于甲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人们完全束手无策。
在众多评论,有网友指出2017年几乎同样的时间,朋友圈亦是被一桩“甲醛事件”刷屏——主人公是一位北京妈妈,因为孩子住进甲醛房差点得了白血病,后来痛定思痛,寻求除醛方法,最后将自己惨痛经历撰写为《我的抗醛日记》希望能为所有家长提供帮助,挽救更多孩子。
这间接表明了“舆论的善忘性”,人们总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不止一次。真正的问题与困境总是悬而未决,灾难的爆发无可避免的只沦为一种情绪抒发。
从甲醛妈妈的孩子,再到如今的阿里员工,甲醛的危害已经成为一种“全龄威胁”,不论小孩还是成人,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时候,毫不知情的坠入深渊。
甲醛为何如此防不胜防?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于普通人来讲判断甲醛与否的“成本”高昂,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成本,也含有时间以及更多的选择成本。人们很难采取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检测或消除甲醛。
仅甲醛妈妈为了寻求最适宜的除醛空气净化器,就前前后后通过实验耗费数日,最终才排除其他,比对出airx的效果最佳。
试想,筛选一个小小的除醛空气净化器尚需如此大费周章,更何况是租房呢?让人们通过自身的方法与手段,来一一排除甲醛房,高昂的时间成本几乎是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直接入住”不仅成了人么最便捷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品牌的效用恰恰在此。所谓品牌,便是为了消除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滴滴理当如此,某房屋出租品牌也理当如此。如果作为房屋品牌,本身对“甲醛信息”就暧昧不明甚至隐去不提,这便是从源头上就伤害了用户的选择初衷。
所以,之前针对甲醛用户指望的“品牌解救”,如今演变成了“租户甲醛自救行动”,这是对如今“毫无安醛感”的环境最大的讽刺,受害的永远不止一个甲醛妈妈、甲醛爸爸,还有更多的家庭,以及社会的安全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