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海骜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B2B2B和B2B有什么不一样?B2B,因为青云自己没有那么多行业经验积累,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行业服务,我们只能提供标准服务,这跟公有云没区别,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B2B2B,中间的B就是行业属性。从商业收益的角度讲,当我们支持中间的B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收益,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扩展了我们的业务范围。”沈鸥,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与架构部总经理谈起行业云和集团云时认为,行业云最重要的特征,是一种行业能力的输出,而不是单一的软件和功能。其中,能力对输出是广义的范畴,可以是以应用的方式交付,也可以是以某种服务的方式交付,或者是一种组合的模式。
云计算作为正在改写当下IT应用和产业结构的新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最终作用于商业机构的现实业务,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所在。最初,我们常常将云计算根据应用方式不同,分为:IaaS、PaaS和SaaS。其中,最能代表在云计算行业地位的IaaS是以一种IT基础架构的方式出现,其距离企业的现实商业业务最远;而最初被认为是最贴近企业现实业务的SaaS,则因为更加强调应用的普遍性特征,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没有行业和企业属性的业务环节,例如财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这就使得PaaS层在整个云计算应用当中的价值显色格外重要:将云计算的技术能力与企业现实业务需求,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将云计算的技术能力真正作用在企业的业务中。
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传统悖论:企业用户显示的融合需求与现实IT应用环境之间的落差。
云计算本身强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户企业只需投入更少的成本,就能“立刻”获得更强的IT支持——像打开开关,灯就会亮一样。但是企业用户一旦在PaaS层“停留”,希望将云计算技术的IT能力与企业的业务进行融合,那么就意味着:要么企业用户需要建立自己专业的IT团队,搭建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应用;要么就要依靠云计算服务商,为其“量身定制”——这个词如此常见,即使在软件信息化的时代,这个词也曾经让非常多的企业级用户“闻风丧胆”。不仅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皆不可控,而且时间成本也将大大提高。
沈鸥提到的“行业云和集团云”,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看来最现实的方式——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将原来“零售”给每一个企业级用户的PaaS服务,通过“批发”的方式,经过中间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中间用户,传递和辐射给其产业链上的终端用户。一方面既在云应用当中融入了行业、企业知识,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终端用户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行业云从根本上来说,是帮助客户输出综合性行业能力。”沈鸥提到行业云的建设,实际上会涉及到诸多的技术挑战。
沈鸥强调了四个技术难点,首先是完整交付能力。因为作为行业云,其所提供的能力约等于公有云所有的服务能力,涉及到网络、安全、PaaS组件、应用交付,甚至涉及流程类工作。因此无论是提供方还是使用方,都会希望所有的服务都来自一个完整的、具备全功能输出的平台。
其次,行业云还涉及到对规模化运营的技术支撑。因为行业云的应用规模存在相当的成长性,对于行业领导者来讲,开始会是小规模的试验性应用,当业务、流程被验证成熟,则会非常迅速的扩张,此时就需要技术提供方对规模化运营提供很好的支持,具有很好的向上扩展和衍生的能力。
第三,行业云作为一个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其中行业领导者提供的行业经验、行业的最佳实践或者服务能力都决定了其最终的价值。“这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应用的方式进行交付的,如果行业云纯粹提供IaaS或者PaaS服务,那客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公有云,成本更低。”沈鸥强调,行业云的行业属性体现在:由应用的模式进行交付,所以行业云建设方一定要考虑行业应用如何上云,上云后如何运营等问题。
最后,是需要在技术和成本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使之真正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行业云,青云最早关注是在2014年以后,并且从2015年开始实践。黄允松在2016年曾经用“QingCloud Inside”来定义其与青云的关系,他强调:青云在行业云当中,只提供底层的技术和服务,同时支持行业当中的领导者,在青云基础上通过融入行业知识,搭建自己应用的界面和平台。“青云对于行业云的理解和分类主要有四个维度:集团云、行业全栈云、行业应用云和品牌定制云。”沈鸥说。而这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目前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不同应用深度的四种类型,以及四种不同的服务和商业模式。
应用最深的集团云,用沈鸥的话说,其可以看成是“将集团总部IT转变为公有云运营商”的一种模式。其通过在集团型企业实施云架构和云服务,并帮助其将这种云应用能力辐射到集团公司的其他子公司和分公司。“中国有很多大型集团,集团内部企业少则数十家,多则上百家。通过在企业总部实施云架构,实际上也为其集团公司构建了一种IT应用和业务流程的标准,成为集团公司对业务管理和IT应用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对内应用,还可以对外、对生态内的企业发挥作用。作为独立业务实体的子公司、分公司,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都愿意采用集团云,最大的吸引力是因为:这是一套被验证过的,并且是拥有集团化、标准化能力的平台。”沈鸥提到总部位于香港的太平保险集团,通过集团共享云服务,太平集团实现了分散部署和集中管控的统一,分散应用与集中管理的融合,从而很大程度上为其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和空间。
如果说“集团云”是将行业云的运营能力交付给行业当中具有号召力的集团公司,终端用户接受的是一种类公有云的服务;那么所谓“行业全栈云”则是给予行业用户更大的选择空间。
青云所定义的“全栈云”,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行业上云的痛点,通过融合具有行业特征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向特定行业输出IT能力的一种模式。“青云的云平台能力加上行业的能力,便能构建一整套行业全栈云。这一分类中,做得比较早的是金融行业。”沈鸥说尤其谈到了向城商行、农商行提供服务的招银云创,以及融联易云:“青云在包括资源类、服务类、应用类、集成类多个方面,都可以提供从产品到技术各方面的落地工作,帮助行业云按照各个行业的特定属性很快地进行相关的落地实践。”
行业应用云则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终端用户需要的APP应用上,通过青云的AppCenter,为行业定制专属的云应用中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跨越了信息化,直接进入了智能化的弯道超车行为。我们在行业应用领域中,借由青云AppCenter的成功模式,让行业应用轻松上云,并且对整个行业提供最简单的使用模式。”沈鸥认为行业应用云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行业全栈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聚焦在特定应用场景、特定业务模式的云计算应用需求,行业应用云相应的速度更快。
行业应用云相对应用更多的,是在工业领域。沈鸥重点谈到了思科在广东的“智造云”和“陕西工业云”。两个项目都是通过在云端部署针对行业特征的应用——例如智造云就部署了包括设备检测、远程智能运维等在内的应用,陕西工业云通过部署工业大数据等方式,为一个区域特定行业的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带动一个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
作为行业云的最后一种形式,品牌定制云实际上是最早出现的。最初都是传统的IDC希望借助云计算实现转型,通过与云服务厂商结合,成为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云服务供应商。“于是我们把产品OEM给他们,让他们使用或者封装我们的产品,让它获得自己专属的服务能力。而终端用户则看不到任何青云的字样,我们藏在最底层的服务当中。”沈鸥说。
从很大程度上说,通过面向每个终端用户做产品“零售”,企业收获的是一手的市场反馈,更容易打磨产品,而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批发”服务,则考验的企业全盘运营的能力。这对于云计算市场来说也是一样:这不仅仅是商业逻辑的差异,更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在自身能力和商业价值之间,做出的一种最有利的平衡。而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也许是对本土云计算厂商和终端用户,最具可持续性的一种云计算深化应用的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