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权威的金融杂志《银行家》发布了2018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榜单。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包揽了榜单前四强。在前50强中,中国占据了12席,而老牌金融强国美国只有7家,英国只有5家,日本只有4家,荷兰和瑞士分别只有2家。能够进入1000家榜单的中资银行总数高达131家,远远的把那些老牌金融强国甩了几条街。
中国的银行业如此强悍,是不是值得弹冠相庆呢?然而,如果我们看到另外一份统计,就不能不陷入沉思。最近的一份统计显示:2017年整个A股上市公司近3500家,一年所赚利润为3.3万亿元,其中2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为1.39亿元,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42%。26家上市银行所赚的钱竟然与剩下3000多家上市公司赚的钱大体相当,这听上去匪夷所思,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来,由于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原因,实体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实业难做”成为一种共识。于是,很多实业资本萌生退意,变着法子想进军金融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一目了然:原来金融业存在着暴利,存在着实体行业无法想象的利润空间!
照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追逐利润,会使各行业的利润走向平均,暴利消散——这个定理在实体行业里面屡试不爽。中国任何一个市场化的实体行业,它的暴利存在期间不会超过三年。但是,这条规律却在银行业面前失效了。银行业整体的暴利持续时间已超过十五年——如果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不良资产剥离开始算起的话。
这种暴利得以持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严苛的行业准入制度。经营银行业必须要有牌照,而牌照的获得除了门槛很高之外,还不是以透明的制度作为审批依据的。说白了,法律规定的条件是一回事,批不批准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严苛的准入管制使得行业竞争不足,所以存在暴利空间。二是行业的价格管制。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贷款额度、经营地域、网点数量等都受到很严格的行政管制,整体上在保护整个行业的既得利益。当然,现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开,但远远没有达到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的程度。
银行主管部门保护银行业的整体利益,说起来也理所当然。但是,放在整个国家层面来看,就存在利弊得失的问题。毕竟,市场整体蛋糕就那么大,银行业分得多,实体行业就剩得少。少到一定程度,大家觉得无利可图,就不想干实业了。
所以,尽管中央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但每当我听到祖国的银行业不停的突飞猛进”的消息时,我却无法由衷地振奋。我知道,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当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业)的利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时候,怎么可能人为地把资金驱赶到实体行业中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尽快推进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放宽准入制度,放松管制,促进公平竞争,从而使其利润回归社会平均利润,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条路界定银行业合理的利润比例,严禁银行业获取超额利润,对超额利润进行没收并对相关行为给予惩罚。这是一种计划性的解决方案。不管采取哪种方案,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银行业向实体行业让利。只有这样,中国的实体经济才有希望。
(作者潘福平为富曼欧资本董事长,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弘孝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