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篇题为《上海是怎么错失互联网这几年的机遇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作者认为上海没有出现 BAT 等互联网巨头,错失了近十年来的互联网红利。
虽然这篇文章争议巨大,也引起了不少反思。千禧年时候,上海还是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龙兴之地。时至今日,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2000年北京街头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亿唐广告牌。“今天你是否亿唐”的那句仿效雅虎的广告词,着实让亿唐风光了好一阵子。而当年,电子商务的“带头大哥”易趣,也肇始于上海,创始人是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邵亦波和谭海音。海归、高学历、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商业模式,他们的身上背负了大众中国期待。遗憾的是,十八年的时光,并未将这两家公司孕育成引领时代潮流的互联网大鳄,而是双双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中道折戟的典型案例。至于榕树下、盛大、土豆、易迅,也似乎都没有躲掉衰落的命运。是命运还是魔咒?是理念出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是房价太高还是进取心不足?这些年来,很多人对上海的颓势表示不理解,纷纷试图找出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上海在互联网时代的“掉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值得信服的结论。
诚然,上海过去二十年没有产生震惊世界的BAT企业,但不要忘了,互联网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你可能一时落后,也有可能弯道超车。上海在互联网行业确实还没有诞生“BAT”,那未来有没有这种可能?
当然有。很多人将宝押在拼多多上。
拼多多的确是互联网电商领域里的“异数”。这家成立不足三年的企业,完全打乱了国内电商旧有格局,引发了电商重新洗牌,目前已经闪电赴美IPO,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披露,拼多多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12个月中的年活跃用户达到2.95亿,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年活跃用户为2.45亿,这意味着拼多多单季用户增长5000万。数据显示,拼多多已经成为BAT之外的名副其实的巨头。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拼多多GMV(网站成交金额)接近超过千亿。达到1000亿年GMV,京东用了10年(2013年),唯品会用了8年(2017年),淘宝用了5年(2008年),拼多多用了2年3个月时间。 拼多多年后启动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而现在的唯品会市值不过99亿美元。
不是因为这份骄人业绩,拼多多才给众人带来了希望,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上海通过拼多多,而拼多多又通过其非同于传统电商的“新电商模式”,再次建立起了上海与全国的情感或者说是文化联系。
在年初那篇文章中,作者说,“影响力是时间和质量的累积,等人家都成型了,你(上海)再要争取,当然不容易了。”言外之意,无论上海怎样努力,互联网时代的格局已定,上海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就是在格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拼多多为自己、也为上海杀出了一条血路。
有人说,在这么讲究品质、精细化生活的小资城市上海,为何会产生一个以低价起家的电商企业?事实上,拼多多的模式与上海的文化气质,甚至说,与精细化的小资文化也不相悖。上海文化中有精致,同时也有精打细算的因子。
BCG十多年前对升级型消费市场进行调查之后,就发现,趋低消费与趋优消费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消费者身上,这就是Costco与沃尔玛的模式差异。拼多多说自己是轻资产的Costco模式,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拼多多还有机会接管中产的多个垂直趋低侧面的,这个比Costco更有价值。
我们误以为传统电商模式已经成型,结果杀出了拼多多;我们误以为现在的城市格局已然定型,上海已经被北京、广州、深圳所抛弃,结果她在落寞之后又再次奋起直追。互联网时代,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很大程度上,一家企业,可能定义一座城市的性格与发展。
没有福特之前,迪尔伯恩只是一个人口不到千人的小村庄;没有阿里之前,杭州只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没有海尔之前,青岛只是一座夏天喝啤酒的好地方……有了这些企业,这些城市也焕发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在互联网新贵的加持下,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城市,这座自开埠之后,就曾经几番起落的商业之都,在新时代或许会散发出新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