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生物医药芳华时代,如何讲好创新转化故事

生物医药行业被看好为最可能诞生下一个BAT的行业。近三十年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被当做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集成化、产业化的初始阶段,预计2020年后将进入增长期,并逐步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生物医药投资领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启,激生了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板块的第二波追捧浪潮,生物技术股表现明显超出标准普尔500。

华人科学家的生物医药研究也大放异彩,尤以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学、医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联合主任陈列平为突出代表,因其在癌症治疗中发现PD-1/PD-L1信号通路的重大突破,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当年最为重要的科学突破;今年4月获得拉斯克大奖(Albert Lasker)提名,此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并于今年6月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受邀在诺贝尔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同期,陈列平教授在受邀参加的4月9日上海举行的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暨 “2018年全球华人科学家·卓越创新转化奖”发布会上,被颁发了2018年“全球华人科学家·CST卓越创新转化奖”,此奖用以奖励在重大疾病的基础机制中有突破发现并积极推动临床应用的华人科学家。

该论坛由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免疫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陈列平,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系主任、肿瘤内科教授李子海,微芯生物首席科学官、总裁鲁先平, 美籍华人科学家、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余国良,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GenEros健艾仕董事长傅新元等十人发起,由全球华人生物医药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筹委会主办,CST全球创新和转化合作中心承办,BayHelix百华协会、CCG全球化智库、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院校企业创新创业联盟协办。

在市场和政策的齐头辅助下,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她的芳华时代。30位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有担当的科学家、有情怀的企业家、有远见的投资家们及青年才俊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提升全球华人科学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何迎接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全球机遇与挑战,如何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转化突破,为讲好生物医药大国崛起的故事添砖加瓦。

迎来生物医药芳华时代,如何讲好创新转化故事

  董增军为陈列平颁发2018全球华人科学家·CST卓越创新转化奖

做有担当的科学家

“华人科学家近年来活跃在全球科研舞台上,成绩斐然,但与骄人成绩不相对应的是华人科学家的发声,我们不擅长将论文中复杂的术语转化成通俗入理的概念普及大众。科学家不仅要会做科研,也要会讲故事。”论坛上,陈列平教授谈及自身遗憾时说道。

讲好故事的观点引发诸多同感。奥博资本亚洲创始合伙人、百华协会创会主席王健表示刻板观念需要转变,国人一向不以讲故事见长,甚至这种才能被冠上“忽悠”之名。固有观念导致我们以为只有两种人--能吹的和苦干的,但说和做的地位同等重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宽资本董事长关新强调:讲故事是一个好传统,面向后辈、面向国际、面向下一代,输出怎样的文化或许才是真正贡献的价值;讲故事是一门大学问,犹太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故事也应该被传扬。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蒋青云教授则提出一个新定义--战略科学家,能从具体的科学研究抽象到战略的哲学思维,并最终上升为价值观,实现最终成果导入市场的目标。

数据显示,“十一五”、“十二五”以来,国内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投入了大约128亿人民币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及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一批创新品种实现上市销售,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国家医药政策的强烈号召下,大批华人科学家投身创新医药行业,这些人才拥有国际水平的能力和眼界,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逐渐成为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中坚力量。

科学家如何营销自己,如何更好的打造个人形象,已经成为促进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关键。如同陈列平教授受邀6月份在瑞典的诺奖讲堂一样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科学家不仅以技术实力说话,同时要用话语展现科研成绩。两者的结合或许应成为日后华人科学家修行的必修课。

做有情怀的企业家

“2011年《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得了恶性黑色素瘤,认命地说‘这个病全世界都没辙’;到2015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患了同一种病,在接受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获得‘临床治愈’。”美国CST公司亚太区总裁董增军生动讲述了肿瘤免疫疗法突破书写的“同病不同命”的转折并表示,正是这种普惠大众的情怀,CST一直致力于联合国际顶级高校复旦、MIT实现院企合作,借鉴和分享成功经验;集合有识之士发起高峰论坛,搭建直接有效的对话平台;在论坛外,成立CST 全球创新和转化中心,以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的“三家一世界”的生态系统。

企业家的情怀也触动了中美冠科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余国良:如今活跃在各个行业的企业家,有一种情怀--学以致用,如何将自己的专长转化为更大的社会效益。做科研可以抓住一个小点钻,做企业却必须有全局观,必须以实际效益导向。生物医药行业尤甚,造能治病的药,造用得起的药,造有价值的药,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制造”,更要达到“中国创造”。

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的鲁先平博士以“中国原创新药的拓荒之路”为演讲主题。早在2015年,他创办的微芯生物宣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实现了中国制药从“仿制”到“创造”的零突破。

“中国有着7000多家的制药企业,数量全球第一,制剂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却在原创药研发生产上远逊于他国。”鲁博士表示,“我们的情怀很简单--改变中国原创新药产业的现状,坚持原创、优效,做老百姓吃的起的中国原创药!”

但任何时候只唯心得论情怀是空虚的,情怀必须落脚在实干上,一端系产品,另一端系着大众,才是行业兴盛的趋势。

做有远见的投资家

“中国是制药大国,医药市场位列全球第二,但目前80%以上的市场是仿制药,创新药在全球只占6%,中国的创新药才刚刚起步。但我们的势头良好,短短5年时间,新药研发速度提升5倍,1.1类新药从22种增加到了上百种。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医药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吸引大批海外华人回国发展。” 具有资深投资经验的王健提到国内生物医药投资前景时非常有信心。

王健同时提到投资一定不能跟风口,投资任何产业是建立在对行业的了解,对国情的把握,对趋势的分析上,而决不能急功近利。他表示:目前生物医药投资行业有三个挑战也是机遇,一是结合中国疾病行情,不同国家行情迥异,比如美国胃癌案例少导致需求也少,或者同一肿瘤不同地区发病因素不一,黑色素瘤在美国多是暴晒,中国则不是,临床用法和反应机理存在很大差别,可以针对老百姓的高发病种,比如糖尿病、乙肝、癌症等对症下药;二是结合社会人口趋势,明显的问题就是老龄化,与之带来的包括心血管、骨骼等多方面的疾病需求上涨;三是结合城市生活习惯,比如习惯干农活、体力活和待办公室的人群的常见病症分类;最后是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将新进技术适应到本土资源和环境中。

泛太平洋集团董事长刘持金认为小币值或称迷你币值企业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往往集中在一款或几款药物中持续发力,市场面窄,转型过程中需结合产品战略和融资战略。产融结合是中国特色,但是是否真的做到有机结合、高效结合、系统结合,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

北京三元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永庆持乐观态度:深水养大鱼,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中国庞大的市场势必会是生物医药最好的基地。利好的政策,高效发达的资本市场,先进研发的技术,促使新商业模式诞生。而目前小公司的优势就在于试错。投资家至少需要的是判定技术场景,识别行业前景的方向。

”卑微的开始是最好的成长起点“,企业成长的时候不可能避免问题,关键是如何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这也是投资人应该看重的特质。

CST公司亚太区总裁董增军总结道:“要打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预言,培养并发扬同胞之间的英雄相惜、通力合作、互为促进的精神,新药的创新转化是一个多学科,多行业的各种人力、资源互相衔接又内向的行业,需要开放自由的政策和市场奠基,需要有兴趣的科学家鼎立研究,需要有情怀的企业家保驾护航。和则创,合则达。”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4-26
迎来生物医药芳华时代,如何讲好创新转化故事
生物医药行业被看好为最可能诞生下一个BAT的行业。近三十年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被当做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