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祥(前排右二)李豫鹏(前排右一)两代人,花了整整68年,才从台湾回到了故乡许昌。摄于1975年前后。
“许昌”,父亲口中的老家,距离台北2200多公里,从桃园机场直飞,现在大概需要3个小时,而李元祥李豫鹏父子两代人,却整整走了68年。李豫鹏沿着当年父亲来时的路线,飞过一湾浅浅的海峡,越过昔日父亲曾经战斗过的战场,俯看从小听父亲提及多次的山川河流,见到了流淌着同一血脉的故乡亲人,李豫鹏感慨颇多。父亲年轻时曾用脚步丈量过的这些地方,如今,作为他的子女来帮他重走这一遭;父亲生前心心念的回乡,如今儿子来帮他实现。
求助
台湾女孩周思妤是今日头条的员工,一直负责台湾老兵寻亲的项目。2017年7月11日晚上,晚班同事提醒她,关注一条来自寻人后台传来的台湾寻亲信息。
“家父是台湾老兵,已过世,整理遗物发现老家地址,想完成家父的心愿。······”周思妤没等读完信息,赶紧加了这个昵称为“比爸”的微信。来头条寻人项目7个月,她每天都在和走失打交道,对于亲人走失的痛楚,她再清楚不过,何况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老兵寻根。
这则寻亲信息算是具体,有详细的地址和姓名,但失联时间太长,且老人生前留下的关于老家家庭成员信息也不尽详细;周思妤想知道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可对方的答复依旧让她喜忧参半:1949年来台,1978年去世,在世时向大陆寄过两封信,后再无音信。
“比爸”的真名叫李豫鹏,家在台湾新北市永和区,周思妤离他家不远,但素昧谋面。“冥冥之中,感觉应该很快就能帮助这对父子找到家人。”她说自己就想帮他们找到大陆的家。
但她也知道,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头条寻人希望帮助所有走失的人找家, 但平台依靠的是精准的地理推送技术,时间长了,物是人非,还有多少人会知道68年前这个离乡的年轻人?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重新划过行政区域,地址又是否变为历史?但还是得试一试啊。万一呢。7月17日,周思妤把仅有的信息编辑整理,发了寻亲弹窗,地点定在河南许昌。
李豫鹏对“老家”的感知,除了那个因父亲经常抽查,而能倒背如流的地址外,对于家乡环境,几近陌生。“只听父亲说,祖宅旁有一个关帝庙,家族是种烟叶的,将近有500亩。”
近年来,许昌的地界倒是变动不大,但至于关帝庙,目前历史可考的是,关羽在霸陵桥辞曹挑袍,后人敬重他,于清康熙年间在此建庙,而东大街的关帝庙却难以考证。因而,头条寻人的弹窗,虽然基于精准抵达,但也需一丝幸运。周思妤想把它寄托在李元祥的身世上。
可那种家族由于隐痛和恐惧而久久深埋的东西,父亲又会像儿子吐露多少了?李豫鹏想尽量捡回以前的记忆,可依旧只有那么几个零星的片段——
父亲在家族里排行老幺,共有叔伯兄弟六人,有一个亲哥哥叫李元堂。1938年左右,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是第16期的学生。毕业后辗转河北、山东等地。在抗日战争中,曾经多次与日军交锋,也孤身一人与一个加强排的日军交战。再后来,他由普通官兵一直晋升为卫士长。1949年,随国民党撤退台湾,至1978年去世,也没与家人见面。
父亲李元祥年轻时的军装照。
“父亲在世时,一直心心念念大陆的亲人,如今父亲不在了,我想帮他找到亲人,完成父亲心愿是一方面,或许,只有找到亲人,祭拜了祖坟,才算是寻根圆满。”如今,李豫鹏已经53岁,作为家中男儿的老幺,这种代父还乡的愁绪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浓烈。
失联
台湾老兵大陆寻亲,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和情感纠葛。像大多数90后一样,刚接手项目的周思妤并不是很了解。调研,查找资料,拜访台湾亲友,后来,她说自己顿悟了,无论是寻找走失的老人儿童,还是和亲人失散半个多世纪的老兵寻亲,只是身份差异,所有想回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对寻亲的执著以及同在台湾生活的经历使得周思妤和李豫鹏之间几无陌生。通过微信,李豫鹏发来父亲的两张军旅照和一张生活照,国字脸、浓黑眉毛、高鼻梁,照片里的李元祥英气十足。
父亲在七十年代拍摄的戎装和便装照
父亲想家,他也一直在尝试与家人联系。李豫鹏记得,父亲曾向他提过,1949年,上飞机时,曾扔下一封信和一个包裹,老家人是知道父亲去了台湾的。后来,父亲被分配到眷村,做了空军将领,退役后,又先后去了电影厂当经理和经营台球场,他也曾托华侨从香港周转,帮他把信带回老家,但却没有收到回音。
母亲是山东人,1940年左右,父亲途径腾县,结识了她,后随父亲迁至台湾。“我们兄妹六人均在台湾出生,父亲将我们三兄弟的中间名均定为‘豫’,河南的简称,希望我们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自己是河南人。”李豫鹏说,虽然是长在台湾,但家中的饮食也多偏北方,母亲爱做面食,面条、葱油饼、炕饼和馒头,父亲爱吃,他们也逐渐习惯。
1977年长孙出生,父亲还专门买了一块长命锁,在背面刻上了老家的地址和父母亲的名字。可一年后,一场车祸意外夺去了他的生命,父亲至死,也没能再踏故土。
父亲在1977年送给长孙的长命锁。前面刻字“富贵长命”,背后则刻上了河南老家的地址:河南许昌尚集镇东大街村关帝庙旁,以及父母亲的姓名:李元祥和杨玉碧。
后来,台湾的一个叔叔给他们说,大陆来了一封信,可能是大陆的亲人。可是,他们也有疑虑,“父亲去世了,我们又各自散开,要联系吗,联系了也不认识啊。”他有点担心隔代间的陌生和尴尬,最终,信没拿。
可能是年龄的关系,近年来,李豫鹏越发想要了却父亲这桩心愿,毕竟是父亲一辈子隐忍不言的痛;再后来,女儿长大了,选择去大陆的大连读书,临走出门,李豫鹏也要让女儿把老家地址背一遍,再三嘱咐,碰到河南人,记得多问一句。
一次偶然,他在脸书上刷到了四川籍台湾老兵回乡探亲的新闻,得知了今日头条旗下头条寻人这个项目,喜出望外,那天,7月11日,他赶紧写下了快尘封70年的老家地址,希望今日头条能帮忙试试看。
确认
那天,自从把寻亲信息发出去后,周思妤就坐不住了。她一遍遍地刷用户评论,看微信后台,查邮件,生怕错过任何提供线索的人。晚上10点左右,一名叫“Krystal”的头条用户发来评论,“你好,我们是李元祥的家人。”
周思妤赶紧回复联系。“Krystal”实名叫李璐,按辈分算下来,应该叫李元祥太爷爷,是李元祥堂兄弟六人中大哥李中元的后人。“邻居看了信息,告诉我爸,我爸一看照片,跟以前祖宅墙上挂的六爷爷的照片一模一样。只是因为房子装修,照片没能保存下来。”电话那头,李璐笃定,在海峡那头的那个人,一定是李家失散多年的亲人。
“祖宅在旁边有一座关帝庙,家里从前是大户人家,曾经种植过烟叶,祖上有堂兄弟六人,最小的一个弟弟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黄埔军校的人。六兄弟名字分别叫李中元、李中山、李中法、李书玉,李元堂和李元祥;其中李元堂和李元祥是亲兄弟。”周思妤把这些信息一个个与李豫鹏核实,他们都有些意外,没想到线索来得这么快。由于隔了好几代,虽然部分信息对得上,但也不见得准确。李豫鹏半信半疑。
此后,又陆续有好些人通过寻人邮箱联系周思妤,说是李元祥的亲属,希望能够与台湾亲属取得联系。经过核实,他们都是李璐的亲人。
为了方便交流,也为了双方彼此确认身份,周思妤把他们拉到一个微信群里,她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桥梁,把这第一棒交接好。
尚集镇以镇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为界,分为东西南北街,东街基本上都是李户人家。刘香是李家的长孙媳妇,进群的第一天,她就把自己目前所住的祖宅和旁边的关帝庙拍了照片,传到群里,李豫鹏看到时,虽然能够确认这是关帝庙,但明显比父亲描述的关帝庙小了好几个身段。他还是有些疑虑。
李元祥台湾家族谱。
后来,李豫鹏把自己这边的家谱列了出来,给了他们,希望许昌那边也能列出家谱。他想从家谱中看看,一些信息是否和父亲的讲述对得上。
李元祥出生在1920年,同时代的老人,要是在世,将近百岁;1949年去台湾,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如今,已近七旬。东街村的老人本就不多,要找这两个时间点,还要身体健朗,能说上几句话的老人,更是难上加难。刘香的丈夫,六兄弟家大哥的长孙李占军在琢磨,谁能帮忙画这个家谱,“先找年龄最大的,真不行,一个个问。”
坐在东街村口的老人。他们是提供李家家谱的关键人选。
录音,记录,核实,李占军前前后后找了十多位老人,后来,一位年过八旬的同村老人,给他提供了详实的信息,三张家族表才最终汇成一张完整的家谱。
李占军列出的最完整的一张家谱。
第三个关键信息,是父亲亲哥哥李元堂的一张黑白照片。李豫胜没见过李家的任何长辈,也没听父亲描述过他们的样子,当刘香从老照相馆翻出这张照片,给他发过去时,李豫鹏就确认了,那个人除了左眼睛瞎了,人比较清瘦之外,简直和父亲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肯定是父亲的哥哥,我的元堂伯伯。”
左起第一排第三个是李元祥的亲哥哥李元堂。摄于1962年。
左李元堂,右李元祥。
后来,李豫鹏也得知,元堂伯伯在世时,曾两次捎信给远在台湾的弟弟,一次是五几年,拖一个在花莲做生意的同村人。还有一次是收到弟弟的来信,大概是七几年,元堂伯伯让只有六七岁的孙子辈写了歪歪溜溜的几行字,寄了过去,但再也没收到回信。他不知道,海湾那边弟弟已经不在了。
至此,两岸亲人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对上了。李豫鹏想起了自己没拿的信,他有些懊恼,要是当时去收了信,或许父亲的心愿就能早几十年完成,可时间回不去了。
“我们得赶在拆迁之前回来。”刘香给豫鹏叔叔说起许昌近几年要建新农村,马上就要拆迁的消息时,李豫鹏有些按捺不住了,他想趁着房子没拆,关帝庙还在的时候,看看父亲的家。日子定在十月份。
幸好,一家人的情,最终还是续上了。
回家
尚集镇东街村由一条主街贯穿而成,各种商户沿街而立。清晨,早餐摊上各种煎包、胡辣汤、油条、卷饼的蒸汽寥寥升起,总给人一种足足的生活气息。快一个月了,这里总是小雨连绵,路面泥泞,加上拆迁的原因,也不算平坦。
10月13日11点20分,李豫鹏和大姐李佳臻要从新郑机场下机,第一次踏上父亲的老家。父亲年轻时出走的路,这次,姐弟二人循着回去,找根,还愿,续上上一代人的情。
在新郑机场,台湾亲人和大陆亲人第一相见。左1为李佳臻,左2为李豫鹏。
“嘿,他是我叔,她是我姑,拉杆箱那个。”将近中午,从台北飞往郑州航班上的人将近走完,这时,一男一女才拖着行李箱出来,没等他们走出来,李家上下三代的十来号人已蜂拥上去,紧紧拥抱,握手,嘘寒问暖。尔后,三辆车,将大家送到了早已备好的酒店。
酒过三巡,他们也越发熟络起来。李豫鹏有些感慨,自从母亲走后,再也没有吃过卷饼,他尝试卷了好几次,总觉得自己卷得不地道。“先从左边折一小半,再把下面横着撕一个小口,夹菜,卷整齐,吃。”刘香把卷好的饼给他,“中,有感觉了”,一句河南话,大家也乐了。
迟到的团圆饭。
祖宅的地点,车子需要绕过好几条泥泞的羊肠小道才能到。路或许没变,可人却经历了好几代。“叔,元祥爷爷当时就是从这里骑着白马走的。”李占军指着家门前的小路说。
李占军和爱人刘香一直住在李家的祖宅里,虽已翻新了3次,但他们始终没舍得搬走。它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架构,老式的屏风立于院中,宽敞的客厅以及高高的屋顶。门前的关帝庙已不足5平,高不过2米,被杂草层层围住,只有一条窄窄的小道通向庙门。李豫鹏看着这从未见过的一切,想象着68年前,父亲最后一次从这里走出,再无归来。
祖宅旁的关帝庙。
后来,李顺喜老人来了,他是李豫鹏父亲的同族堂兄弟,与父亲几乎相差二十岁,儿时与父亲在一起玩过,也是村里目前为数不多的见过李元祥的人。他瘦瘦的,颤颤巍巍的,脸上已满是岁月留下的褶子。“孩儿,你现在回来了,我好好看看,和你父亲身高差不多,比你父亲壮实。”76岁的李顺喜来不及坐下,一进门就抓住李豫鹏的手,老泪纵横。
左1为李顺喜,李元祥的同族堂弟。见到李豫鹏时,已是老泪纵横。
李豫鹏还想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找到爷爷奶奶的坟,他要替父亲去烧香。他知道父亲去台湾前,曾在家里陪了奶奶一个多月,可后来爷爷奶奶去世,父亲也未能回来尽孝。作为儿子,这应该是李元祥一生最大的痛。
祭祖安排在第二天,清晨,有点微风,凉飕飕的,天空也灰,但好在没下雨。李占军带着李豫鹏和李佳臻,还有李家的五六个人,前往墓园。祭拜和悼念,总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大家莫名都安静了。
在一个满是葱郁的构树林里,大概处落了十多个陵墓,但他们的坟埋在了太深的杂草里。李豫鹏抬头望了望这些高耸的林木,这里曾是他爷爷们种烟叶讨生活的地方,如今却是他们生命的终点。
“李家的列祖列宗们,李元祥的儿子、女儿来看您们啦,我们回来啦。”跪地,磕三个头,起身,鞠三鞠,在几个爷爷奶奶的坟前,没有人教,他们会。静默了许久,才慢慢起身。
归期
河南媒体报道了这次阔别68年的重逢,周思妤看电视直播,好几次鼻头泛酸。作为这个两岸大团圆的首推者,她感触,但也难受。“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很多很多走失的求助案例,台湾老兵的案例也有很多,但有时牵扯的因素较多,最终能相聚的,真的,很少。”
李豫鹏和姐姐李佳臻在许昌呆了5天,包括往返的时间。后来,他们又去看望了李家的好些老人,包括李顺喜。“要保重身体哦,明年我再来看你。”姐弟俩临走时,李顺喜紧跟了出来,他抓着李豫鹏,手上青筋暴起,眼泪在眼眶里转。
10月14日下午,李豫鹏和姐姐李佳臻去看望顺喜老人。
随后的几天,李家晚辈带着李豫鹏和李佳臻在许昌市游玩。
10月17日,李豫鹏和李佳臻搭上了返航的飞机。他们说,这不是结束,而是“旧情复燃”的开始。时代和人都会变,血脉至亲不会变。
李豫鹏感激这趟回乡,了却了父亲的遗愿,见到了素未谋面的亲人,而亲人又是那么的亲切自然,就像未曾分开一样。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既然找到了根,那就走动起来,让家族再度兴旺。
而周思妤,由最初的懵懂,到真真切切地感知,无论身份如何,回归到最本真的东西,无非亲情和人性。“寻亲,回家,永远是一个温和的故事,能帮助团圆,真的是幸福。”
李豫鹏(中排左二)李佳臻(中排右二)姐弟两人,替父亲回到了久别多年的故乡许昌,和家乡亲人一起合影。
头条寻人精准地理弹窗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各类家庭寻找走失者,其原理为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借助头条的庞大用户,大大提升可能目击者帮助寻人的几率。过往成功案例已经证实,头条寻人的精准地域弹窗对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移动能力较差的人群,有较高的寻人成功率。
寻人邮箱:xunren@toutiao.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