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电信行业虽然总体运行向好回升,但是面临着基础设施重复投资且回报率低、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创新领域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联通辽宁省分公司总经理买彦州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后发现,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电信行业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相对滞后,亟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
张松延/摄
从需求侧看,我国信息通信消费结构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一是消费结构正加速向宽带信息消费转型。2016年,我国信息通信消费结构呈现三个标志性变化:移动数据收入首次成为电信业中占比最大的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6.4%;4G用户数首次超过2G和3G用户数之和,在移动用户中占比达到58.2%;20M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首次超半,达到77.8%。二是消费增长从规模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在全国移动用户已达到13.2亿户的基础上,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提升到71.2%;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达到 2.97亿户,普及率超过60%。三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随着“互联网+”、“工业4.0”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正从改变个体行为习惯,逐渐深入到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从“小C时代”(C指消费者个体)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B指各个行业)。
从供给侧看,电信行业供需错配矛盾显现。一是传统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固定宽带在运营商、广电、民营公司恶性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一户多线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无线宽带用户正在加速向4G网络转移,导致三家电信运营商2G、3G、4G三代网络同时存在,目前2G网络利用率大幅下降、不能共享复用,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相对我国快速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目前电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传统管道式的通信供给服务难以满足需求侧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要求。三是供给效率和效益不高。2016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增速的剪刀差达到48.6%,创十年新高,高投入低产出、增量不增收的态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电信行业周期性过剩与结构性过剩正处于叠加期,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3G升级到4G的5年内,资本开支达到1.9万亿元,投资尚未回收,5G商用又日益临近,以投资为驱动的“扩大再生产”模式难以为继。
当前供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导致了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从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实际需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看,都需要加快推进电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电信行业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共享,促进产能有效化解、提质增效。过剩产能和“网络库存”沉淀的大量生产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转到需求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转到高效率领域。因此,电信行业也需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减少低效供给,加快转型发展,最终让利于民。一是推进2G网络开放共享。推进2G网络在电信运营商间开放共享,将会少建设基站近30万个,节省投资约200亿元,每年节约电费近15亿元。二是推动4G网络跨网漫游。在农村、边远地区(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开展数据、语音业务的对等免费异网漫游试点,比照村通工程管理模式,利用普遍服务基金对提供漫游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补偿。三是推动固网宽带开放共享。参照水、电、气的建设模式,原则上住宅侧只允许建设一到两家光纤,由政府指导定价,实行开放租赁,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低层次的无序竞争。四是继续推进提速降费。通过提速降费,扩大消费,提升客户感知。在前期提速降费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速降费,让亿万用户共享发展成果,为拉动更大消费需求、惠及更广泛消费群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
第二,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进电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落脚到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供需再平衡上。一是着力提升创新领域的服务供给。电信行业要加快向抓创新、拼服务的高层次竞合转型,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转化,高效助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改造,解决老百姓出行难、就医难、教育难等生活痛点,从通信供给升级为信息服务供给、创新应用供给。二是着力提升创新领域的共享合作。在创新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标准规则制定、应用普及推广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跨界合作,真正让“互联网+”加出“1+1>2”的协同效应和倍增效应,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第三,统筹协调“走出去”海外供给资源,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根据全球运营商国际业务收入普遍为新增长点的情况,建议在与海外运营商互联互通、建立海外网络节点(POP)的过程中,从国家层面推动国内电信运营企业整合资源、“集体出海”,提升中国互联网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同时,鼓励中国联通等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走出去”,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电信业务服务,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