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早间消息(高娟)网络作为运营商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运营商战略转型的主要抓手。网络架构作为网络的灵魂所在,决定了网络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网络架构重构成为运营商根本性和战略性创新。
作为国内领先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今年7月份正式发布了《CTNet2025中国电信网络架构白皮书》,正式开启中国电信网络重构的进程。中国电信将以智能为牵引,实施网络、业务、运营、管理四大重构,提供综合智能信息服务。
事实上,网络重构对于运营商而言,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对中国电信而言,必须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做好网络重构与运营管理、设备采购、产品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协同工作。在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张成良看来,“网络重构三大核心要素包含CO重构、云网协同和新一代运营系统的应用。”
中国电信CO重构思路的两点思路
张成良所指的DC并不是指IDC,而是特指适应未来网络设备IT化和虚拟化的承载要求的新型机房。
为满足承载高密度、通用化、虚拟化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新型机房需要在传统网络机房(CO)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空间扩展、配置充足配套电源和空调容量,同时让机房承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改造工作,也就是“DC化改造”。
“本地网CO端局重构技术与演进是当前通信行业的主流探索方向”,张成良强调,中国电信的CO重构的思路包含两点:基于SDN/NFV/云计算技术,解耦当前垂直“烟囱”系统,实现网元转控分离和软硬分离,引入DC Fabric架构和通用基础设施;围绕城域网边缘POP能力提升为重点,支撑语音、宽带、IPTV 4K等既有重点业务;面向未来8K/VR、迅速增长的企业云服务、物联网等新业务的开展需求。
同时,张成良指出,“针对不同专业网络端局应差异化重构方案,在交换端局采用PSTN全部退网,盘活机房资源为主,推进传统机房DC化改造;数据端局则以POP业务功能为中心,重构BRAS局所,提升面向政企/家庭场景的网络创新能力;传输端局方面,由于部分老设备退网,未来引入SDN控制器进行智能化调度,支持随选网络开展。”
经过一系列的CO重构,相比当前机房设置,未来机房局点层级、承载网元、数量规模等都将发生变化,朝着集约化,规模化,NFV化的方向发展。
云网协同保证用户持续良好体验
一直以来,运营商都是采用“以网络为中心”的思路来建设网络,后期通过不停的扩容来满足与日俱增的用户需求。如此一来,网络变得越来越臃肿,一方面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深陷“增量不增收”泥潭;另一方面,无法快速进行业务创新,用户体验大打折扣,被互联网厂商蚕食市场。
改变这种局面,运营商必须建设一张“随选网络”,引入云计算,实现云网协同。改变这种局面,运营商必须建设一张“随选网络”,引入云计算,实现云网协同。“由于传统网络无法与云实现协同,云能够适应应用对资源的快速扩展需要,但没有网络的配合,无法保证用户端到端体验。所以,网络重构需要云网协同。”
引入云网协同后,网络功能弹性方面可以实现软硬件分离,软件虚拟化,能够按需动态部署与伸缩,与云协同变化;网络连接弹性方面,基于SDN实现端到端的网络资源控制和调度,实现用户与云之间的连接弹性;网络开放服务化方面,云可以通过开放接口与网络对接与集成,实现更深、更广的网络与云协同服务,例如跨DC和广域网的弹性VPC服务。
张成良表示,云网协同主要场景是随选网络和网络切片。“随选网络能够让用户自助式定义、创建和管理不同分支机构、企业与互联网以及企业与云之间的网路连接;其中,客户与云端的随选网络需要云平台能够与网络实现协同,共同构建客户到云的端到端弹性和自定义连接,主要基于SDN方案实现。网络切片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行业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网络功能和组网服务,网络切片需要基于弹性云基础设施以及NFV化,实现网络多租户和按需动态部署、组合和集成。主要基于NFV和切片管理技术实现。”
新一代网络运营系统负责服务与资源的编排
此外,完成基础设施的重构,网络需要一张“大脑”来进行资源的管理,因此,网络重构的第三个层面便是新一代网络运营系统的应用。
“新一代网络运营系统呈现五大新特征。”张成良表示,在元数据建模方面,业务的定义和运行以元数据模型为基础,业务定义支持多种技术与格式;策略驱动的业务自动化闭环流程,拉通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微服务机制,内部服务以微服务形式运行,支持共享和重用。各组件之间也以微服务形式交互,微服务间隔离;层次化协同编排架构,支持域内、域间、跨专业多层协同与编排架构,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开放与开源:基于开源平台实现,对外提供开放性的API调度能力(包括数据、资源、服务等),营造开放式多厂家共同参与的生态共赢环境。
“新一代网络运营系统负责IP网络服务与资源的编排,BSS负责产品编排。提供同专业内跨厂家、跨域端到端的资源协同,实现同专业内策略的制定与管理、业务的抽象与编排。”张成良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