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天线系统产业联盟和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安徽大学承办的“2024天线射频校企联合创新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召开。
会议围绕2024 移动通信网络的天线需求,聚焦电磁空间、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我国后 5G 及 6G 前期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的关键课题和解决建议、天线与射频行业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带来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点。会议由安徽大学赵鲁豫教授组织。
会议分别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天线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和中国通信学会天线射频委员会副主任刘英教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研中心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高峰及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专家,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栾帅主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通信学会天线射频委员会副主任刘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通信学会天线射频委员会副主任刘英认为,后5G和6G时期,天线与射频领域的学术与技术发展尤为重要,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将促进和加强低空经济、汽车互联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卫星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航空通信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升和扩展天线系统产业联盟与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委员会的平台与桥梁作用。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研究促进地方政府政策与天线与射频领域科技进步的有效结合,探索天线与射频领域创新联合体的可行性。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研中心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 高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研中心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高峰介绍,本次会议邀请到了移动通信运营商、天线系统产业联盟和中国通信学会天线射频委员会的核心会员单位资深专家,同时也邀请到了低空经济、汽车互联、卫星通信和航空通信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探讨和促进移动通信天线与射频专业领域的学术与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探讨提升天线与射频技术在新兴产业与专业网络的创新应用,促进广泛联合。
新兴产业对天线射频技术提出新需求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
会上,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延川发表致辞,他指出,低空经济、空天信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交叉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些领域离不开天线与射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天线与射频技术专业委员会认真贯彻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积极推进天线与射频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团结引领行业企业开展产业创新,为推动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做出了贡献。
安徽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志祥
安徽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志祥表示,天线射频技术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安徽大学围绕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聚焦天线射频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了专家学者团队,也组建了相关的科研平台,构建了成熟、紧密、成体系的创新协同体系,并且承担了一批卡脖子攻关项目,已经成为具有增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本次会议,在推动天线射频技术创新应用的同时,也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作出积极有益探讨。
安徽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省新经济联合会会长潘峰表示,天线与射频离不开器件与技术,IT与CT,科研与企业。他还提到了“连接与联接”有三变,即方式之变、思维之变、效率之变,方式由工业经济转为数字经济,思维由个体决定转为生态决定,而效率由单体价值转为全域价值。目前已经产生新的生产力,并且通过“以来”又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例如智能网联与汽车产业、空中通信与低空经济、水通信与水产业。
合肥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处长陈思介绍了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他指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进入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他认为,未来无人机将逐步取代传统通用航空作业类型。合肥把低空经济明确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2024年6月2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明确了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多项政策,包括企业引进、企业培育、技术研发、航线开通、示范创建、服务场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平台建设、标准制定和生态营造等10大举措24项具体政策。
在物流管理方面,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安徽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韩东亚教授指出,低空物流具有速度、成本、灵活等优势,它比传统地面运输时间效率优势明显,且在长距离和紧急情况下具备成本优势,在应对复杂地理环境和突发事件中具备灵活性。但当前仍然面临法规限制、安全问题、以及如飞行器续航问题等技术难题的挑战。在应用方面较为广泛,可用于城市无人机配送服务、偏远地区物流运输、紧急医疗物资运送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伟东指出,国际电信联盟(ITU)主管卫星轨道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规划,目前卫星轨道资源紧张,必须发展低轨星座和高轨卫星,而且无线电频谱资源紧张,必须超前布局太赫兹频谱。空间太赫兹技术的卫星轨道高度从极地轨道发展到静止轨道,高增益大口径天线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他以风云四号卫星高轨大口径天线为例,指出高轨卫星的高增益大口径天线形变和位变值得重视,风云四号卫星太赫兹遥感定标技术至关重要。
中国商飞公司试飞中心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易小谦详细阐述了航空领域对于天线与射频技术的若干创新需求。首先,复合材料已成为现代航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的天线设计需要关注方向图保形、系统间高隔离以及共形化集成等关键因素。其次,随着ARINC 678指引的发布,在飞机上部署分布式射频系统或将成为可能,不仅能够减少系统整体重量与功耗,还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这有望成为未来机载射频应用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逐渐成为低空经济的焦点,其机载射频系统的设计将面临电磁兼容、热管理和小型化布局等挑战。他同时指出,航空业正面临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天线射频领域在能源效率优化、先进增材工艺以及跨行业合作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
新需求驱动技术方法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电磁频谱支撑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天线是实现这些技术中信息感知和传输的关键组件。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迎松分享了低空经济中通导监算感一体化感知天线探索,他表示,现代化电磁频谱感知天线面临更复杂的组网环境、更宽频带的覆盖、更高性能的天线、通感一体化、设备通用化小型化等痛点,需要更宽带宽覆盖更小天线设计。极宽频天线是电磁频谱感知的耳目,是新肌理、新理论、新方法。他介绍了超百倍频程天线研究方案极宽频天线匹配网络的设计方案,以及实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兴指出,低空环境探测范围广大且场景复杂,各类低空经济活动对电磁传感器的探测精度、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各类低空经济活动需要精细化的场景感知和实时电磁数据分析,对广域电磁态势的快速、精确重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瞄准低空经济需求,构建电磁空间感知系统,即“感”+“知”。他还提到,电磁空间感知技术目前面临三项关键问题:一是需充分考虑复杂环境及低空经济活动影响,突破空地一体的电磁感知传感器技术;二是突破低空环境下目标-背景的电磁计算方法,实现精准、快速的低空环境电磁特性计算;三是突破低空空域覆盖的通感融合技术,解决低空经济活动中高精度定位感知及安全用频问题。
中国移动设计院安徽分院网优中心邓也分享了通感一体化之定位创新方法。他指出通感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对于低空物体的定位技术,主要要实时获取低空物体的距离、速度、目标角度。但通感网全局最优面临资源竞争、精度受限、干扰严重三大关键问题,也可以采用建设地基增强系统,输出位置校正值,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通感一体化另类定位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中移咨询拥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依托中国移动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深入研究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低空经济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抓住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晓明分享了面向机载天线的稀疏测量方法。他提到,通过将压缩感知应用于快速近场天线测量,所提出的方法打破了奈奎斯特采样理论,显著减少了采样时间。用于 近场(NF) 到 远场(FF) 变换的 TwIST 算法被用于无人机安装天线的天线模式测量,基于 TwIST 的方法所需的样本数量减少到了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的四分之一。
卫星通信网能够为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全天候的通信服务,目前已逐渐成为了全球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作为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有效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前端部件,主要用来完成电磁波与导行波之间的相互转换,其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通信效果。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赵鲁豫教授和徐光辉老师介绍了卫星互联网相控阵天线技术,包括毫米波宽带圆极化天线阵、毫米波超宽带圆极化天线阵、宽角扫描圆极化相控阵天线阵、双频段共口径圆极化相控阵天线、双线极化相控阵天线、线极化宽角相控阵天线。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武震天老师介绍了其团队直连低轨卫星的小型化、宽带、极化可重构超表面天线研究。
产学研携手共探发展
行业发展,离不开产学研每个环节的紧密合作与深入融合。产学研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面向6G的天地一体关键技术,中国电信研究院资深专家孙震强指出,6G希望从5G二维的地面连接转变为3维智能连接,将控制、感知、计算等能力都整合到6G网络中,建立一个地面、海面、低空、航空、太空三维全覆盖的网络。需要利用空中平台增强地面网络,空基系统增强网络覆盖,高空平台(HAPS)提升覆盖范围,满足6G新场景;同时也要利用地面网络覆盖低空、航空和深空,运营商可积极利用大网开展超视距低空通信网络部署,满足无人机远距离作业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曹景阳分享了5G基站天线技术创新与网络需求。他指出,经过多年的产业推进,绿色天线技术方案已得到产业的普遍支持,开始进入规模商用的阶段,后续将成为基站天线的主流;中国移动在2024年的多频段基站天线采购中已引入绿色款型,除700M天线外,农村、高铁等其他场景也有望引入。此外,他还介绍了高铁比萨天线、农村两扇区天线等创新方案及相关应用案例。
安徽移动网络部副总经理乔珺,分享了数字经济下的5G网络优化和创新成果。她提出高质量网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安徽移动通过自智规划平台、数字孪生技术、智能感知用户业务变化、跨域自智运维平台和打造轻量极简网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提升了网络性能,精准适配用户体验,并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这些创新不仅全力支撑了安徽省5G发展,还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安徽移动坚持守正创新,打造通+感+智高度融合的高品质5G-A网络,最大能力地提升安徽移动广大客户的网络极致体验。
信道建模是每代系统设计、研发和评估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唐盼指出,相比5G信道模型,6G信道模型在频率、带宽、场景、支撑技术等能力持续扩展。他提到,目前北京邮电大学团队已经推出面向6G的信道模型仿真平台,支撑6G关键技术仿真评估,并在ITU网站公开共享,支撑全球高校、企业开展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动。在3GPP 信道标准化方面,也发布通信感知一体化信道模型研究与新频谱(7-24 GHz)信道模型研究标准化文案。
毫米波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5G和未来的6G通信系统中。南京迈矽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侯德彬指出,当前无线通信低频段基本耗尽,高频段毫米波开发成为热点。毫米波射频芯片需要解决很高线性度、通道间的高隔离特性、低功耗、很好一致性等一系列问题,随后他介绍了毫米波射频集成芯片创新技术及卫星通信的应用。
佛山大学特聘教授、佛山市智能天线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冠龙分享了特殊地空运载平台下的天线设计,包括极低剖面低风阻QHA弹簧型圆极化天线、用于机舱内部信号覆盖的WAIC共形天线阵列、折叠球面螺旋WAIC全向天线、面向智能蒙皮应用的WAIC波束可重构共形天线阵列、用于列车调度的全向补盲天线、用于车-地-星协同通信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等。
同样,新材料的发展对于通信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随着5G网络的广泛部署以及对6G技术的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可以帮助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效率。安徽聚慧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彬分享了新材料金属化在通讯中的应用方向,主要有5G基站天线应用类小天线、6G卫星通信信号辐射阵面、车载交通毫米波雷达天线、毫米波点对点CTS天线等。
技术落地,测试先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臧家伟介绍了B5G/6G若干空口关键技术的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非互易性天线与智能超表面前沿研究,基站天线增益能力验证,基站天线检测技术等。
我们正处于5G向6G演进的关键时期。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其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协同的有益行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有效推动天线射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专家,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 栾帅
会议主持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专家,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栾帅指出,从本次会议的交流内容可以看出,面向新兴产业对天线射频领域提出的新需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应对。以6G新中频信道为代表的研究为天线与射频技术演进奠定基础,塑料金属化等新材料、新工艺为通信和新能源产业注入新动能,卫星天线与通感一体为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B5G/6G空口检测技术与装置研发为相关新产品、新应用提供准入保障。产学研用有机协同,打造贯穿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检测认证、产业应用各环节的联合创新力量。
大会同期组织了创新联合体闭门讨论会议,商讨了共同筹建创新联合体等事项,安徽大学赵鲁豫教授主持会议。
安徽大学赵鲁豫教授
创新联合体闭门讨论会议现场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德国电信携手高通和Skylo,完成GEO卫星短信试验
- 5G成印度中产必备 为高速网络付费意愿强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的通知
- 首枚“熊猫晶圆”诞生的背后:英特尔提效本土供应链 与产业聚力共赢
- 千家早报|华为全屋智能升级为华为鸿蒙智家;霍尼韦尔13.25亿美元出售个人安全防护设备业务——2024年11月27日
- 您准备好迎接颠覆性技术时代了吗?
- IT基础设施如何帮助配送中心实现仓库自动化
- 人工智能如何引领净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 下一代网络:探索智能路由器在数据中心的实用性
- 建筑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建筑技术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