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除了交通的喧嚣声外,大多数城市的背景音还包括建筑工人不停地钻、锤、挖的声音,他们正在紧张地建造新的建筑。
实际上,每五天,全世界就增加相当于巴黎大小的建筑。然而,专家们表示,人类建造和运营建筑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近的一份报告,2022年,建筑运营和建设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新高,增至10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
“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并避免气候灾难,减少我们住宅、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碳足迹至关重要,”UNEP气候缓解代理主任Ruth Coutto表示。她补充说,减少建筑排放必须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大、更雄心勃勃的全球努力的一部分。
以下是建筑如何加剧气候危机以及如何让它们更绿色的一些探讨。
建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什么?
建筑环境,即人们生活、睡觉、工作和娱乐的地方,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这种温室气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滞留热量,导致地球变暖并推动气候变化。
为什么建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建筑物消耗大量能源用于供暖、制冷和照明。根据UNEP《全球建筑与建设状况报告》,2022年,建筑部门占全球电力消耗的34%。在许多国家,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这些燃料在燃烧时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所谓的运营碳。
其次,建筑中充满了钢、混凝土、铝和玻璃,这些材料在制造、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再次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就是所谓的隐含碳。
我们在建筑部门脱碳方面进展如何?
目前,进展不佳。全球建筑部门的排放量仍在上升,2021年至2022年间增加了1%,相当于全球道路上新增了1000万辆汽车。《全球建筑与建设状况报告》指出,该部门仍未达到到2050年实现脱碳的目标。2022年,建筑物使用的能源中仅有6%来自可再生能源,而国际能源署设定的2030年目标是18%。
让建筑更加绿色的需求有多紧迫?
非常紧迫。到2050年,将有一半的建筑尚未建成。
除非世界改变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方式,否则几乎不可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而这将导致更多极端天气等问题,这是地球无法承受的。这就是为什么到2030年,接近零排放和具备韧性的建筑需要成为新常态。这是由法国和摩洛哥领导、UNEP主持的全球建筑与建设联盟协调的建筑突破国际努力的关键目标之一。
如何减少建筑部门的排放?
人类必须减少建筑的运营和隐含排放。为了减少运营碳排放,建筑必须提高效率,减少供暖和制冷等方面的能源使用。这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的建筑能效标准、对现有建筑进行翻新、使用更高效的设备、更好的能源规划和系统集成来实现。还必须增加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这需要更多的投资吗?
是的。人类需要增加在使建筑气候友好方面的投资。根据《全球建筑与建设状况报告》,脱碳建筑的投资达到285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未能达到2030年和2050年的目标。更糟糕的是,预计2023年的投资略有下降。
如何减少隐含排放?
UNEP支持的报告《建筑材料与气候》提出了一个三管齐下的解决方案:避免、转变和改进。首先,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材料、重复使用建筑组件和重新利用现有建筑来避免隐含碳排放,这是建设更循环的建设方法的一部分。其次,重要的是转向更多可再生、可持续来源的生物基建筑材料,如木材和竹子。第三,人类必须改进传统材料并降低其碳足迹,包括混凝土、钢铁和铝。例如,可以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
所有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世界在2050年前实现建筑和建设部门的净零碳排放。
政府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建筑的碳足迹?
有几件事可以做。首先,政府可以制定并执行建筑和建设的气候行动路线图。目前,全球还有161个国家尚未这样做。政府可以确保建筑能源规范与零排放建筑原则一致。他们可以激励投资于建筑脱碳,并制定政策,通过可持续的做法和材料来减少隐含碳。他们还可以推动旧建筑的翻新以减少能源消耗。
各国还可以加入去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启动的建筑突破计划,并签署在全球建筑与气候论坛上公布的《沙伊洛宣言》,以促进国际合作。实施这些框架中规定的承诺可以帮助各国实现建筑部门的可持续转型,并更广泛地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下一轮国家层面的气候承诺(即国家自主贡献)也为领导人提供了为建筑部门制定明确目标的机会。
资料来源:unep.org
- 美联邦贸易委员会警告微软和OpenAI存在反垄断风险
- NTT Data携手伙伴探索机器人和AI未来 为工厂测试智能维护技术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给予TikTok“不卖就禁”75天宽限期
- 美联邦贸易委员会警告微软和OpenAI存在反垄断风险
- NTT Data携手伙伴探索机器人和AI未来 为工厂测试智能维护技术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给予TikTok“不卖就禁”75天宽限期
- 中国移动绿色多频段基站天线产品集采:规模为27.24万面
- 工信部谢存:2025年力争全面实现电信业务线上办
- 工信部陶青:1-11月我国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
- 工信部张云明: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数超1.7万个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