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明确5G-A各类需求产业推进时间表

4月28日消息(九九)4月28-29日,以“算力网络点亮AI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在苏州举行。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领航5G-A 智创新未来”5G-A分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胡南指出,结合业务需求和技术产业成熟度,5G-A大致分为近期和中期需求两类。

对于近期需求,业务需求较明确,技术及产业成熟度较高,部分已经有预商用产品,2024~2025年可实现规模商用;对于中期需求,业务需求较明确,技术及产业在逐步成熟中,或商用模式仍需要探索,2026~2028年可商用。

RedCap是轻量级5G技术,通过带宽、天线数等终端剪裁降低5G终端复杂度和成本补齐5G技术体系中承载中高速率物联网业务的能力。中国移动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产业成熟及产品研发,实现Redcap端到端技术和产业成熟,并在智慧电力、5G数采、视频监控等场景开展业务试点,加快引导可穿戴等ToC类应用,加速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支持Redcap的5G基站总规模已超过10万个,在全国52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Redcap连续覆盖,预计2024年完成全国地市县城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

感知能力是5G-A引入的最具标志性的新能力。通感一体是将部分雷达感知能力叠加到通信网,赋予网络对于动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的探测能力,挖掘网络潜在价值。可广泛用于低空、水域、陆地、室内、桥梁微形变等场景,实现目标探测,目前低空类需求最迫切。中国移动全球首次完成混合波形、超级张角AAU等低频通感一体技术攻关,构建中国移动自有技术体系。2023年率先完成“水陆空”多场景原型样机试验,今年正在开展4.9G通感一体更大规模试验。

无源物联是射频识别的超革新技术。基于“终端累积无线电波能量、激发信息远距离传输”的原理,实现10倍以上传统RFID距离的远距离目标识别,以及低成本、零功耗的“千亿级”物联。组网式无源物联实现大型空间连续覆盖,同时完全兼容现有标签,实现快速推广,已在仓储、物流、零售、智慧楼宇工业制造、智慧政务等场景打造标杆方案9个,规模推广持续加速;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牵头蜂窝式无源物联3GPP标准制定,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成熟。

确定性传输是面向控制命令的5G传输时延抖动、可靠性增强等需求,包含终端、无线及核心网组合的系列技术簇。标准URLLC技术、基站精准调度技术、5G TSN技术等,初期主要面向工业控制,后续可扩展支持无人机网络控制等场景。中国移动计划2024年启动5G-A高确定性工业基站预商用,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北、辽宁、山东、重庆7个省份进行工业确定性试验网建设,面向工业核心控制无线化等场景进行试点应用,推动5G与工业核心场景融合升级。

天地一体优选NTN技术。3GPP基于5G IoT和5G NR技术、针对卫星通信场景进行适配性改造,形成NTN技术。NTN技术具有天地技术和产业一体、演进能力强、适配我国卫星能力等优势,是目前我国优选的技术路线。中国移动网络和终端已广泛支持IoT NTN,部分网络和个别终端芯片支持NR NTN。

3CC CA超多载波聚合,带来10倍用户速率提升。三载波聚合是将3个及更多载波聚合服务单一用户,可充分聚合5G频谱资源为单用户提供超高速率服务,下行可达10Gbps、上行可达1Gbps,有力保障裸眼3D、XR、云游戏、高清直播等高速率业务的用户体验。面向规模部署,中国移动将在2024年开展面向典型业务及场景的规模组网测试验证,灵活选择多种模式开通3CC CA小区。

通算智融合是无线接入网多维能力升级的使能技术。中国移动打造超融合基站异构计算平台、多维异质资源融合动态调度、面户意图的服务编排和开放三层通算智技术体系,实现无线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效率和多元化泛在A服务能力升级。当前产业处于基础设施泛在融合阶段,同时挖掘融合的价值,逐步向通算资源、功能、服务一体共生演进。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4-04-28
中国移动明确5G-A各类需求产业推进时间表
中国移动明确5G-A各类需求产业推进时间表,4月28日消息(九九)4月28-29日,以算力网络点亮AI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在苏州举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