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管理:智能建筑可行还是不可行?
智能建筑有可能为设施管理人员带来大量优势和机遇。有些人甚至认为智能建筑可以彻底改变设施管理。
智能建筑革命可以为设施管理专业人员及其服务对象提供很多帮助:
优化能源使用并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力 支持组织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 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福祉 提高员工士气和留存率但是否有什么缺点需要考虑?对于寻求采用智能建筑技术的设施管理者来说,又面临哪些挑战?
让我们从两方面来看智能建筑在设施管理方面是否可行。
什么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房地产行业的最新革命。其使用物联网(IoT)设备来监控各种建筑特征。这些物联网设备通常由一系列传感器、仪表和监视器组成,可输出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用于优化建筑的运营方面,并改善其室内环境。
智能建筑通常包含集中管理的门禁、照明、电力、暖通空调、供水、垃圾处理、安防和火灾报警系统。这些系统输出的所有数据都通过一个平台连接起来。可以从这个中心节点客观地分析数据,从而对建筑内各种活动和界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其外部因素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
智能建筑能给设施管理者带来什么好处?
智能技术可以仔细观察建筑物并提取可靠的数据,为设施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以推动变革、实现目标、节约成本并改善工作条件。
在智能建筑中,设施管理者可以看到某些区域的活动如何影响其他区域的数据,反之亦然。卓越的洞察力和控制力是由此产生的两个主要好处。下面更深入地了解一下。
为什么智能技术对设施管理者很重要?
预测性计划
许多设施管理者无疑会同意,其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防止问题发生,而是将大部分工作时间花在应对出错的事情、处理投诉和一般的救火工作上。
智能技术可以扭转这一切,将设施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事实上,通过访问360度互联环境,可以清晰地展示整个建筑物内实时发生的情况。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被馈送到控制平台,提供大量信息,可用于决策并允许FM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未来计划上。
例如,占用传感器可以识别高使用率区域,以便提前计划额外的维护。电流传感器可以检测机械和供电电缆中出现的任何潜在问题,从而在出现代价高昂且耗时的故障问题之前进行处理。
智能技术还可以设定目标并使用针对资源消耗的预测分析来确保维持最佳效率水平。
总而言之,预测性计划可以:
降低整体维护成本 延长固定装置和配件的使用寿命 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士气 减少管理智能传感器捕获的数据量非常大。高效的端到端智能建筑平台的优点在于,其仪表板可以根据设施管理者的个人需求、偏好以及最关心的事项进行定制。
报告生成十分简单,可直接识别潜在趋势。更妙的是,对于负责多项资产的设施管理者来说,整个系统可以归入一个框架内,使其能够随时了解整个资产组合的最新情况。
符合标准
行业标准和健康与安全法规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控建筑物和机械,简化标准合规流程。
能够在小问题升级为重大问题之前实时识别它们,可以带来很多帮助。例如,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FM发现潜在危险并采取行动,例如疏散建筑物或更改通风系统。
英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KGBC)建议办公室应将能源使用量减少60%,以符合《巴黎协定》和旨在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全球框架。环境监测和占用传感器可以全天候查看空间的使用情况,从而有效优化特定区域的照明、能源、通风和温度等,通过自动调整单一空间和工作空间系统,大大降低建筑能耗。
更好的建筑
对于在建筑物内工作和参观的人而言,愉快的体验是无价之宝。用于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光线和温度的智能传感器可以提供最佳环境。当员工能够单独控制其个人空间时,情况尤其如此,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创造健康建筑的一部分。
此外,自动化办公桌和会议室预订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另一个典型元素,可确保消除重复预订,并使整个预订流程更加顺畅,为所有相关方提供极大的灵活性和易用性。
一旦房间空出,就会自动向清洁团队发送警报,以便为下一场会议做好准备,并向餐饮部门发送警报以补充茶点。所有这些都消除了设施管理干预的需要,使设施管理者能够将时间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
智能建筑会给设施管理者带来什么挑战?
如今,大多数新建筑的设计都融入了智能技术。
现有老旧建筑的问题是,其现有技术与建筑管理系统往往脱节。这给这些系统的通信带来了一定挑战。
为了使照明、供暖和暖通空调等设备与安防和视听设备无缝协作,必须通过单一平台连接所有设备,否则,FM将无法获得丰富的数据。但为了维护智能建筑技术,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大多数时候部署起来很容易,而且成本也不高。由于物联网智能系统的无线特性,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很少会成为问题。
然而,设施管理者和物业管理者可能更关心的是安全问题。
虽然设备互操作性是智能建筑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为了使设施管理专业人员对系统协同运行的方式充满信心并对其做出决策,这需要确保系统是安全的。
这方面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智能技术由一系列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提供支持,而这些设备和传感器理论上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对此,解决智能建筑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采取多层次的措施,包括技术、管理和政策方面的措施。以下是一些解决安全问题的建议:
网络安全:
使用安全的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确保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通信是加密的和安全的。 实施网络隔离和分段,以减少横向攻击的风险,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可以访问关键系统和数据。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
强化身份验证机制,使用多因素身份验证等高级技术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关键系统和设备。 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各个用户和设备的访问权限,以减少潜在的安全威胁。安全监控和日志记录:
配置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安全事件,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定期审查和分析安全日志,以识别异常活动和潜在的安全漏洞,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更新和漏洞管理:
及时更新智能设备和软件的补丁程序,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和弱点,以防止恶意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 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和弥补。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
对设施管理团队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识别和应对安全威胁。 强调安全最佳实践,如密码管理、社会工程学防范等,以减少员工因疏忽或不当行为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合规性和法规遵从:
遵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如ISO27001、GDPR等,确保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和运营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用户和业主的隐私和安全。通过综合采取技术、管理和政策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智能建筑带来的安全问题,保障建筑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权衡两方面因素,似乎如果选择合适的平台来无缝集成建筑物的所有技术和公用设施相关方面,并充分重视每个接触点的安全性,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智能建筑对于设施管理者而言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