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创新应用走深向实,持续释放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

(易欢)2023年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特征,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因此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是未来长期工作重点。5G 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一业带百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为推动各行各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是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的重要驱动力。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 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重点梳理了2023年5G商用的进展、成绩、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指出,2023年以来我国5G在网络建设、用户增长、产业发展、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5G释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提供坚实支撑。2023年1-10 月我国新增5G基站90.3万个,提前完成60万个年新增目标,5G基站在移动基站总数占比近三成。5G用户渗透率、5G流量占比均超四成,第三季度5G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4.9%,推动数字消费潜能充分释放。个人应用创新发展,裸眼3D、大模型等提升优化个人用户体验。虚拟电厂、无人机等新兴业态萌芽发展,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行业应用趋向规模发展态势,加速从单环节向全流程覆盖、从外围环节向核心环节渗透,彰显赋能赋智作用。

随着5G逐步迈入规模发展期,5G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白皮书》预计2023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 5512 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9%、41%,间接带动总产出约4.24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55万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2%、22%。推动5G 规模化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根据5G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需求,持续夯实网络基础能力、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支撑能力,以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数实融合为着力点,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经济回升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体系逐步完备

央政府持续深入推进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加快5G应用规模化发展。2023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网络基础。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围绕网络建设、应用创新、产业生态构建三大领域提出发展目标和九大任务,推动5G+智慧旅游规模发展。2023 年8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5G 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推动5GRedCap 技术演进、产业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促进5G 应用规模化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推动5G发展,围绕网络建设、应用创新、产业培育出台并落实各项政策举措。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各省市共出台各类5G 扶持政策文件980个,其中省级163个,市级455个,县级362个。在分布区域方面,中东部省份在5G政策发布数量和政策覆盖率方面较为领先,其中山东、广东、安徽、河南以及湖北五个省份均实现政策全覆盖,浙江、山西、江西等地政策覆盖率超过90%。

在政策特点方面,一是跨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各地通信主管部门积极联合地方文旅、能源、医疗等部门协同出台5G应用政策,凝聚行业力量;二是丰富完善财政政策工具,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如天津依托海河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5G网络建设、终端研发和行业融合应用;三是强化政策评估总结,量化考核政策成效,如上海、重庆构建5G应用发展考核标准体系和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对全市5G应用发展实效进行评估和监督。

网络建设持续向深远迈进

目前,5G网络建设超额完成年新增目标。具体而言,我国已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的5G网络覆盖,年度新建5G基站数超额完成。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已建设开通5G基站累计达到321.5万个,占我国移动基站总数的28.1%。其中,2023年1-10月我国新增5G基站达90.3万个,超额完成60万的年新增目标;每万人基站数达22.8个1,已达到《“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目标的87.7%

此外,我国5G共建共享基站超150万个2,推动构建高效绿色、建设集约的低碳通信网络。2023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联合宣布在新疆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进一步提升我国5G网络共建共享水平,高效推动偏远地区5G网络覆盖。以多频组网模式提升网络覆盖广度。中国联通在2022年11月获批将900MHz频段频谱资源重耕用于5G网络,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17万3900MHz 5G基站。2023年8月,中国电信获批重耕800MHz频段资源用于5G网络,积极开展约25万个800MHz 5G基站集采工作。截至2023年6月,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共完成57.8万700MHz 5G基站建设5,进一步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

不仅如此,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数量稳也步提升,截至2023年9月虚拟专网总数达2.6万个,2023年上半年新增总数超过5000个。同时,5G行业虚拟专网的定制化、模块化成为主旋律,基站、核心网、边缘计算及网络运维等定制化产品持续涌现,网络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电信运营商纷纷发布5G行业虚拟专网的演进体系,提出场景化的5G行业虚拟专网产品及解决方案,满足千行百业业务部署的差异化需求。

标准研制进入5G-Advanced阶段

5G-Advanced(5G-A)在5G向6G演进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计包含R18、R19 和R20三个版本。当前R18 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将于2024年年中完成标准冻结。R18 主要围绕现网能力升级、增强行业适配能力、新方向探索三方面持续演进。

在现网能力升级方面,为满足宽带实时交互、大上行传输、高频谱效率、高能耗效率、大覆盖等需求,R18 研究了上行MIMO增强、非地面网络、网络节能、XR 增强等技术,增强网络宽带能力和运营效率。在增强行业适配能力方面,R18 进一步降低轻量级UE 复杂度、研究了侧行链路数据承载能力增强、低功率UE 唤醒信号和接收机提高终端能耗效率等技术,满足行业应用发展需求。在新方向探索方面,聚焦探索与推进空口引入人工智能机制和全双工等技术,初步完成了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和特征用例的评估。总的来看,5G-A将为5G 在个人应用和行业应用的发展定义新目标、提供新能力,释放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

行业融合应用取得规模发展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7.54 亿户,较 2022 年末净增 1.94 亿户,5G 用户渗透率达43.7%,较2022年末提升10.4个百分点。根据 GSMA 数据,截至2023 年9 月底,全球5G用户达到14.3亿户,在移动用户中渗透率为16.6%。技术创新驱动5G服务能力提升,持续丰富个人创新应用。产业各方围绕5G VoNR (Voice over NR)、超高清视频通话、XR、AI、裸眼3D等领域持续深耕5G个人应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5G 持续扩大与各行业领域融合广度。根据工信部数据,5G行业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7个,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在工业、采矿、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在水利、建筑、纺织等领域积极开展5G 应用探索,“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7000个,中国移动5G智慧工厂项目超4000 个,中国联通5G 智慧工厂项目达3500个6,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数据显示,参赛项目已从第一届的300余个增长到近4.6万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产业升级稳步推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明显。同时也应看到外部发展环境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高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效应突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5G 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构建经济社会快速可靠流通的信息“大动脉”,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我国5G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正由技术驱动向多技术融合创新转变,由政策扶持向市场牵引转变,由供给方创造需求向供需高效联动转变。未来建议坚持市场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凝聚产业合力,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引导技术标准创新演进、带动产业生态繁荣发展、推动融合应用规模发展,为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4-01-09
5G创新应用走深向实,持续释放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 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重点梳理了2023年5G商用的进展、成绩、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指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