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消息(赵婷婷)在今日召开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期间,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主任刘棣斐接受C114等媒体专访,他表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数字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创造了一个全数字、高联通、强智能的新型制造体系,为我国实现工业由大到强提供了新的路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刘棣斐认为,要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制造全过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研发环节,基于数据的研发方式能够对传统物理试错方法形成有效补充,大幅缩短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制造环节,通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形成“采集-汇聚-分析”和“决策-反馈-执行”的交互闭环,优化提升整个制造系统的生产效率;在服务环节,运用数据价值挖掘引发产业服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其次,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韧性安全水平。一方面,数字技术带来的“换道”创新和加速追赶机遇有利于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构建网络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协同和互相备份,增强抵御异常情况和外部风险的韧性;
第三,助力制造企业节能降耗减碳,实现绿色发展。在能源优化调度中推广应用大数据建模分析,通过动态模拟计算不同设备、不同生产环节、不同能源介质、不同能源种类消耗平衡最优路径,实现制造能效提升和多能互补;打造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碳资产管理和碳目标管控,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果与挑战并存
刘棣斐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迈入“规模提升”的新阶段,如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作用明显,带动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换道超车”,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四方面。
同时,他也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四项挑战:一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大量中小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基础较差,信息化系统普及率较低;二是供给支撑难以满足规模化应用需求,国产品牌的产量和性能与国外厂商仍有较大差距,5G、人工智能等ICT领域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深;三是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促进数据流通、保护数据安全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等问题,制约数据价值发挥;四是资金、人才等资源保障还需加强,既懂工业又懂信息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偏少。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六点建议
刘棣斐表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以行业应用推广和中小企业普及为主线,以推进技术攻关、培育规模化供给产业为支撑,以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释放转型价值。他在采访中具体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应用推广。总结共性需求,提炼典型场景,编制行业推进路线图和建设指南。依托试点示范等项目,引导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用推广;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应用普及。加快传统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夯实装备数字化制造基础。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应用云化软件提升业务信息化水平;
三是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基础短板和新兴融合领域,编制技术攻关路线图,按图索骥系统推动技术攻关,面向高价值场景打造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构建行业、区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载体,提供技术创新、测试评估、诊断咨询、人才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不断加强资源聚合能力、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五是强化数据要素保障。加强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明确当前阶段和未来时期构建数据流通规则体系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推动数据可信空间等核心技术标准创新应用;
六是加大资金人才投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模式,深入推动产融合作。加强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制造业数字化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