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建筑都是全球能耗大户,每年消耗了社会总能耗的近40%,并产生了全球30%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在《巴黎协定》的推动下,全球各国纷纷制定了双碳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为什么要追求净零建筑?
自愿的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现在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年度报告的一个标准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机构都一直认为,可持续资产现在的表现一直优于其他资产类别。
随着ESG概念的不断深入,欧盟于2021年对所有金额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及企业提出了更全面明确的要求,即《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EU taxonomy),明确可持续经济活动范围,便利化可持续投资。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欧盟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大公司现在需要根据《分类标准》进行报告。因此,我们可以预计,很快在全球许多地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将成为强制性要求。
此外,随着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实现减排目标,建筑业主必须遵守越来越多的法规。例如,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宣布了一项行政命令,旨在减少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排放,其中包括一个目标,即到2045年建立一个“净零排放的建筑组合,到2032年减排50%”。
最后,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负担——相反,它在财务上是积极的。据世界经济论坛估计,“建筑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排放了33%的温室气体。”而关键是,由于早期技术限制以及不正确的使用方法,导致了大多数人白白浪费了他们所消耗能源的近30%。
绿色建筑是指更加节能的建筑,尤其是“净零建筑”,这是一个在节省资金的同时减少排放量的好机会。这些驱动因素表明,更具可持续性的建筑可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短期和长期价值。
简言之,“净零建筑”指的是某一建筑物在其运行期内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等于或大于建筑本身消耗的能源总量。
实现零净建筑及更高目标
“净零”这个词最近开始流行起来。联合国报告称,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和1200多家公司发布了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此外,“净零排放资产管理人倡议”(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包括236个签署方的国际集团,管理着57.5万亿美元的资产,致力于支持到2050年或更早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
如果要抵消建筑物对全球排放的影响,则需要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要实现脱碳。
如何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脱碳
最简单的脱碳方法就是在建筑物中尽可能地使用具有低碳材料和相关部件。例如,许多企业所推出的新产品使用了绿色环保材料,或是重新回收利用的材料,如塑料、金属等,从而在产品制作阶段就已经减少了相关原材料的碳排放。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材料完全可以进行翻新和再利用,通过循环经济进一步减少浪费。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向全电气、全数字化的转型,可能会改变整个建筑行业的游戏规则。如今,我们在许多领域都看到了向电气技术的明显转变。
众所周知,电力的效率是其他能源的3-5倍,因此它成为脱碳的最佳载体。用高效热泵等等效的电力设备取代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负荷,使建筑物的各个方面都电气化。并考虑电气和暖通空调基础设施中每个主要组件的能源效率。
此外,通过设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来支持新能源其次。然后增加一个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包括智能微电网管理和现场存储。无论是利用太阳能、风能还是其他能源,当地生产的可持续能源将有助于抵消每年消耗的所有能源。
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全部潜力得到释放,数字化转型将影响整个建筑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
数字化的电力和建筑管理基础设施将提供必要的数据,以揭示在建筑物的整个使用寿命中节省能源、金钱和碳的机会。利用物联网连接,云计算,分析和咨询服务将帮助企业优先考虑项目并验证节省,同时使用主动能源管理来优化效率。
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筑信息建模(BIM)工具,如Autodesk Revit和RIB MTWO。这些都节省了设计公司的时间,同时帮助他们指定使用更环保材料的更高效的设施。这些系统还可以帮助建筑承包商节省时间,减少或消除返工,并按时完工。因为,减少浪费意味着减少碳排放。
既然全电动、全数字化的建筑已经非常高效,那么我们的建筑就可能实现超越净零,成为净正能量,帮助抵消建筑中的隐含碳。此外,电网交互负荷管理、绿色能源采购协议和可再生能源信贷可以帮助进一步降低碳成本。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