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消息(九九)当前,以“6G融通世界,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正在南京召开。
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在接受C114专访时表示,虽然5G的杀手级应用至今尚未出现,但6G的应用前景并不暗淡。6G提供的不仅仅是流量,还有算力、AI、感知和安全等服务,这些服务正在不断成熟,自动驾驶、移动健康等创新业务有望在6G时代实现。
6G技术过早收敛需谨慎
中国移动提出的6G愿景是“智慧泛在、数字孪生”。意即6G商用后,将提供无处不在的感知能力、100Gbps以上的连接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AI能力和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建模能力,提供智能化和“元宇宙”业态的新应用与新服务。“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6G将给用户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来认识我们的世界,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深度融合,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将改变。”易芝玲说。
过去一年,6G技术开始逐步收敛,但明确被定义为6G核心的技术还没有形成共识。对此,易芝玲持谨慎态度:“从5G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我们现在追求的所谓KPI,是否能够真正衡量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带来人民群众的体验提升和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再仔细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想清楚上述问题,我觉得过早收敛其实是很危险的。”
据了解,中国移动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6G的预研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网络架构设计和多个单点无线关键技术的评估,包括柔性至简网络、智能内生网络、数字孪生网络、移动算力网络等。同时启动了系统方案设计、单点技术原型研发,以及系统级通用原型样机研发,包括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智能超表面技术、可见光技术、智能空口技术等原型设计。
作为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6G SIG主席,易芝玲介绍,未来移动通信论坛6G工作组一直坚持ICDT融合的技术理念,将6G定义为通信、计算、智能、感知、安全融合的移动信息网络,建议将计算、智能、感知和安全作为内生能力来设计。与此同时,6G还应具备从空天地到微域的全覆盖,从中低频到太赫兹、可见光的全频段,以及从个人应用、垂直应用到治理应用的全业务能力。
核心能力提升,应用前景值得期许
真正实现6G的美好愿景,不仅仅是6G网络能力的突破,还要有应用生态的同步跟进,包括终端技术跟进和内容开发。
易芝玲指出,5G很多愿景没有实现,正是受限于终端能力和内容缺乏。特别是在ToC应用中,4G到5G升级换代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曾被寄予厚望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因终端能力和内容开发没有跟上,除了带来流量的翻倍增长,对于运营商ARPU值并没有起到拉动性作用。
在ToB市场,5G与行业应用的结合更多的是“各自讲自己的故事”,因为市场碎片化和行业壁垒的存在,给垂直行业带来的益处并不明显。“5G设计之初,能力三角的‘两个角’都针对于垂直行业,这个理想是非常好的,但是低估了挑战。不同行业的痛点需求以及特殊场景的指标限制,都需要花时间、花功夫去深入理解。”
但是对于这种情况会不会再次发生在6G时代的疑问,易芝玲的回答是否定的。
易芝玲强调,5G提供的核心服务是流量,而6G提供的不仅仅是流量,还有算力、AI、感知和安全等服务,这些服务正在不断成熟。最近人工智能业务的飞速发展,如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式AI的发展,对网络带宽和终端能力要求并不高,目前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服务。同时,自动驾驶、移动健康等5G时代没有实现的业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存算一体、类脑计算、甚至量子计算的出现,有望在6G时代实现。因此,有理由相信6G的应用不会出现5G的“迷茫”。
易芝玲进一步指出,5G的不成熟还体现在能耗问题上。移动通信产业向来是能耗大户,在双碳背景下,移动通信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尤为重要。易芝玲认为,5G系统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将能耗问题纳入KPI,某种程度上造成了5G基站能耗过大的局面。6G系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核心器件、芯片所需材料、架构设计、无线技术能效评估、新能源技术、以及能源网与信息网融合构建等层面追求绿色低碳,多层次、系统性解决能耗问题。
在标准层面,易芝玲介绍,目前6G标准还没有开始制定,但是5G-A标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将会为6G打下基础,因为当前一些准6G技术已经被纳入5G-A当中。如果说5G标准更多的是“通信行业自己的事情”,6G标准的制定和形成将引入更多垂直行业的参与,国内的百度、阿里、腾讯,国际上的谷歌、微软、苹果等,以及制造业、自动驾驶等产业方面,都已经开始参与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我相信,产业链不同领域player的参与,将能够真正实现6G通信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采访的最后,对于2023全球6G技术大会的举办,易芝玲表示,这个大会虽然是我们国家主导的,但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本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和欧美亚及中东各地区的专家及领军人物,反响热烈。“其最大的意义就是促进了全球对于6G技术、产业趋势、以及统一6G标准重要性的共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