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通信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着力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5G、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应用普及全面加速,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一、行业运行整体向好
(一)电信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呈较快增长
经初步核算,2022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按照上年价格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21.3%。
图1-1 2017—2022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收入平稳增长
2022年,完成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收入240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5.3%下降至15.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
图1-2 2017—2022年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收入发展情况
(三)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低速增长
2022年,完成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0.3%,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43.4%下降至40.5%,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0.1个百分点。
图1-3 2017—2022年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发展情况
(四)新兴业务收入增势突出
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2022年共完成业务收入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6.1%提升至19.4%,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业务比上年分别增长11.5%、118.2%、58%和24.7%。
图1-4 2017—2022年新兴业务收入发展情况
(五)语音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2022年,完成固定语音业务收入201.4亿元,比上年下降9.5%;完成移动语音业务收入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0.8%,扭转2021年负增长局面;两项业务合计占电信业务收入的8.6%,占比较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图1-5 2017—2022年话音业务收入发展情况
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一)电话用户总规模保持增长
2022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933户,总数达到18.6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83亿户,全年净增4062万户,普及率2为119.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2.9部/百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6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3.3%,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79亿户,全年净减128.6万户,普及率为12.7部/百人,比上年末下降0.1部/百人。
图2-1 2012—2022年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发展情况
图2-2 2022年各省移动电话普及率情况
(二)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稳步增长
截至2022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9亿户,全年净增5386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5.54亿户,全年净增5513万户,占总用户数的93.9%,占比较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9175万户,全年净增5716万户,占总用户数的15.6%,占比较上年末提高9.1个百分点。
图2-3 2021年和2022年固定互联网宽带各接入速率用户占比情况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持续在农村地区加快普及,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全年净增1862万户,比上年增长11.8%,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2.5个百分点。
图2-4 2017—2022年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及占比情况
(三)物联网用户规模快速扩大
截至2022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18.45亿户,全年净增4.47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数高1.61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2.3%。
图2-5 2017-2022年物联网用户情况
(四)IPTV用户稳步增加
截至2022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IPTV(网络电视)用户总数达3.8亿户,全年净增3192万户。
三、电信业务量保持增长
(一)移动互联网流量两位数增长,月户均流量(DOU)稳步提升
2022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618亿GB,比上年增长18.1%。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15.2GB/户·月,比上年增长13.8%;12月当月DOU达16.18GB/户,较上年底提高1.46GB/户。
图3-1 2017—2022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及月户均流量(DOU)增长情况
图3-2 2022年移动互联网接入当月流量及当月DOU情况
(二)移动短信业务量平稳增长,话音业务量低速增长
2022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比上年增长6.4%,移动短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7%。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2.3万亿分钟,比上年增长1.5%。
图3-3 2017—2022年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增长情况
图3-4 2017—2022年移动电话用户和通话量增长情况
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一)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5G投资增速放缓
2022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5G投资额达1803亿元,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2.5%,占全部投资的43%。
(二)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全光网建设加快推进
2022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477.2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958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分别达109.5万、2146万和3702万公里。截至2022年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0.71亿个,比上年末净增5320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0.25亿个,比上年末净增6534万个,占比由上年末的94.3%提升至95.7%。截至2022年底,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523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37.1万个。
图4-1 2017—2022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发展情况
(三)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网络覆盖能力持续增强
截至2022年底,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83万个,全年净增87万个。其中5G基站为231.2万个,全年新建5G基站88.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3%,占比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
图4-2 2017—2022年移动电话基站发展情况
(四)数据中心机架数量稳步增长
截至2022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81.8万个,全年净增8.4万个。
图4-3 2021—2022年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发展情况
五、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一)各地区电信业务收入份额保持稳定
2022年,东部地区电信业务收入占比为51.1%,与上年持平;中部、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19.6%和23.9%;东北地区占比为5.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图5-1 2017—2022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电信业务收入比重
(二)东部地区千兆及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全国领先
截至2022年底,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00Mbps及以上速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分别达到23359万户、14072万户、14690万户和3259万户,在本地区宽带接入用户中占比分别达到93.5%、95.1%、93.5%和93.7%,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0.8个、1个、0.9个和0.5个百分点。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接入用户分别达4416万、2164万、2308万和286万户,占本地区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7.7%、14.6%、14.7%和8.2%。
图5-2 2020—2022年东、中、西、东北地区100Mbps及以上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情况
(三)中部地区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速全国领先
2022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达到1117亿GB、592.2亿GB、773.3亿GB和135.1亿GB,比上年分别增长17.9%、20%、18.1%和12.2%,中部增速比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分别高2.1个、1.9个和7.8个百分点。12月当月,西部地区当月户均流量达到17.8GB/户,比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出1.68GB/户、2.15GB/户和5.64GB/户。
图5-3 2020—2022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速情况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2021年及之前年份采用年报决算数据。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计算普及率使用的全国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末人口数。
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解读:行业持续向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22年,通信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电信业务收入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呈现趋势向好、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发展特点;5G、千兆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不断增强数字化发展支撑作用;信息服务供给提质升级,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一、行业增长态势向好,新兴业务贡献率已超六成
电信业务量收呈较快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保持自2014年来较高增长水平。按照上年不变单价计算,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业务增收作用不断增强,以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主的新兴数字化服务快速发展,收入比上年增长32.4%,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4.2%。以移动数据流量、宽带接入、语音、短信为主的传统业务仍发挥稳定器作用,收入比上年增长1.7%,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66.8%,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
综合服务价格持续下降。通信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速降费有关精神,推动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较上年下降超10%,面向脱贫户、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降费,不断降低社会生活生产总成本、助力企业数字化发展。
二、网络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双千兆”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扩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截至2022年底,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58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477万公里,网络运力不断增强。固定网络逐步实现从百兆向千兆跃升,截至2022年底,建成具备千兆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523万个,较上年末接近翻一番水平,全国有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移动网络保持5G建设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持续深化地级市城区覆盖的同时,逐步按需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6.4个,比上年末提高6.3个。
数据中心布局与数据处理能力持续优化。作为数据信息交换、计算、储存的重要载体,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加大数据中心投入,截至2022年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机架数达81.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4万个。其中,中西部地区机架数占比达21.9%,较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数据中心过度集中在东部的局面有所改善。基础电信企业加大自身算力建设力度,自用数据中心机架数比上年末净增16万个,对外提供的公共基础算力规模超18EFlops(E指千兆兆,Flops指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着力打造网络、连接、算力、数据、安全等一体化融合服务能力,为提供高质量新型数字化服务奠定基础。
三、连接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数据采集能力显著提升
5G用户发展领先全球水平。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为16.83亿户,人口普及率升至119.2部/百人,高于全球平均的106.2部/百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33.3%,是全球平均水平(12.1%)的2.75倍。
千兆用户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为5.9亿户,人口普及率达41.8部/百人,远高于全球平均的20.8部/百人。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达5.54亿户,在宽带用户中占比升至93.9%,远高于全球平均65%左右的水平;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9175万户,规模是上年末的2.7倍,占比升至15.6%。固定宽带用户总接入带宽达19933万Gbps,同比增长43%,家庭户均签约带宽已达到367.6Mbps/户,为数据高速率流动提供保障。
“物”连接快速超过“人”连接。移动物联网迎来重要发展期,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其中代表“物”连接数的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自2022年8月底“物”连接数超越“人”连接数后,“物”连接数占比已升至52.3%,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蜂窝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
四、行业投资和融合应用发力,拉动数字经济需求增长
行业投资保持增长。2022年,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193亿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长3.3%。投资进一步向新基建倾斜,其中完成5G投资超1803亿元,占比达43%;互联网及数据通信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26.2%。
数据流量消费活跃。2022年,在千兆光纤网络、5G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下,在网络直播等大流量应用普及和部分领域物联网应用的拉动下,移动互联网流量、固定宽带接入流量、物联网终端接入流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618亿GB,比上年增长18.1%,月户均接入流量(DOU)达到15.2GB/户·月,较上年提高1.84GB/户·月;固定宽带的接入流量增长达47.2%;物联网终端的接入流量增速达64.4%。以数据流量为承载的数字消费广泛渗透生产生活服务各个领域,并不断创新消费内容和形态。
融合应用不断拓展。2022年,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政务等领域融合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全国投资建设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4000个,打造了一批5G全连接工厂。电信企业利用5G切片技术提供了超1.4万个5G虚拟专网,助力各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2022年,全行业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大通信服务保障任务,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行动和强化APP治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适应疫情新特点和防控新要求,不断增强疫情防控通信大数据支撑能力,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文中全球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