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宇/文)2022年的国内手机市场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整体出货量持续下滑,即使头部手机厂商也感受到阵阵寒意。
1月29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2022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低于3亿以下。
如此惨淡的市场表现,外界或将原因归咎于疫情影响,但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指出,固然2022年的疫情对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影响很大,但本质上来看,疫情影响只是雪上加霜。毕竟在2020年疫情发生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就已经开始连续下滑,疫情发生只是促使下滑幅度更大。
市场再度遇冷,折叠屏成唯一亮点
在手机整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各大厂商表现也各有不同。vivo 以18.6%成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凭借在X系列上多代产品的坚持投入,vivo在高端市场上的口碑逐渐建立,新款X90系列在线下市场获得不错市场表现。子品牌iQOO全年同比增长26.9%,帮助vivo在线上渠道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的合理布局,使得2022年vivo国内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2022年主要厂商中,只有荣耀实现同比增长,增幅达到34.4%,全年总出货量上升到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其产品线布局逐渐完善,帮助荣耀彻底恢复,经过一年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新高。
OPPO 2022年国内市场出货量超过4800万台,排名第三。主要得益于第四季度发布的Reno9系列,继续在2000-4000元人民币价位段市场表现强劲,而A1 pro系列,与老款A97和A58系列,帮助OPPO巩固了线下渠道2000元人民币以下价位段的市场份额。
苹果在2022年国内市场总出货量位居第四位,全年同比下降4.4%;小米全年出货量位居第五位,全年同比下降23.7%。
尽管国内智能手机整体市场呈现低迷状态,但折叠屏手机领域却展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产品单季出货量再创新高,出货超过110万台。全年出货量近330万台,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预期。折叠屏产品在国内智能机市场中占比从2021年的0.5%上升到1.2%。
市场分析指出,折叠屏手机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源于头部品牌的入局,推动折叠屏手机在高端手机市场的渗透。另一方面,国产手机明显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技术愈加成熟,折叠屏手机正在从尝鲜走向常用,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加速了折叠屏的普及。
目前,折叠屏手机价格正逐渐下降,华为Pocket S、moto razr 2022等上下内折式折叠屏手机已进入6000元价格档位,而荣耀Magic Vs、OPPO Find N2等大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售价进入8000元档位。随着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布局和竞争,未来折叠屏的价格或许还将继续下探。
2023年手机市场会否极泰来吗?
从数据可以看出,手机市场依然处于下滑态势。更令手机厂商焦虑的是,人们的换机换机周期在持续拉长,年轻人不愿换手机的话题也一度冲上热搜,市场需求低迷让大厂面临巨大压力。
2023年手机市场会否反弹?对此,郭天翔表示,目前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反弹,传统春节前的销售旺季依然没有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厂商和供应链的情况也都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提高全年目标或加单的情况,因此至少今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不会有太大反弹。
郭天翔认为,手机厂商依然需要维持保守务实的运营策略,保证低库存,追求高利润,避免激进大量提升出货量。而市场需求在惯性思维下,也仍将在低位持续一段时间。只有随着经济大环境和收入陆续好转和增加,消费者信心重新恢复,市场需求才有望真正实现反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刘康:拥抱AI时代,加速迈向全面智能化运维运营
- 苹果强化手机直连卫星布局:15亿美元加码投资Globalstar
- GTI 5G-A×AI融通发展项目 “智网慧城”计划全球招募正式启动
- 华为提出“四新”战略,助力运营商实现数智时代商业成功
- 华为王雷:星河AI网络全面商用,加速运营商新增长
- 华为提出构建以AI为中心的F5G-A全光网,助力运营商新增长
- 华为汪涛:AI加速超宽带产业创新,共赢商业新增长
- 移远通信:国内业务持续复苏 利润逐步修复
- 韩国《量子科技和量子产业促进法》正式生效
- 中国移动启动5G专网深度定制产品短名单第一次增补采购:总预算13.5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