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消息(水易)在日前召开的“2022中国云网智联大会”上,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陈运清表示,过去十年,以IT、DT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也带动了CT技术的演进升级,呈现出由单点技术突破向多点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算力异军突起。”陈运清介绍,当前算力呈现多样化、泛在化、服务化三大趋势。首先,CPU、GPU以及各类XPU的出现,底层计算能力芯片的多样化驱动算力的多样化;其次,物联网的演进、超高清视频的发展,算力资源从集中的部署方式走向分布式、泛在化;开放性、低成本、普适性算力服务供给成为未来方向。
算力网络是云网融合重要发展阶段
为什么中国电信运营商一定要做云计算?陈运清表示,中国电信认为算力资源的重要形态是云计算,如果不做云计算,运营商就会被压缩在纯连接领域。而当前,客户更需要云网边端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路径与欧美不同,基本都采取了云网融合的策略。
中国电信在业内率先提出云网融合的理念,并认定云网融合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演进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的云网融合已经迈入3.0阶段。
据介绍,1.0做到了云网协同、能力整合;2.0做到了网随云动、融合赋能;进入3.0阶段,注入DC布局、算力、大数据/AI和安全等综合要素,目标是要打造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
陈运清表示,践行云网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电信把复杂的云和网连在一起的体系分成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算力,可以是云,也可以是网的某个节点。第二部分是网,现在进入了IPv6+,引入切片、随流检测,横向做到端到端IPv6底座和光底座的联动,相当于打好了地基,这样房子才能建得比较好。第三部分是运营,要构建新的运营系统,既能把网管理起来,又能把云联动管理,同时还要完成AI能力的赋能。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电信通过分阶段推进,最终目标是在业务呈现上要能够随云而动,资源能够按云所需。”陈运清强调。
针对当前业界热议的算力网络,在陈运清看来是云网融合驱动下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云网一体的重要途经。“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完全的云网一体,现在基本是把云和网进行协同性的管理,目标是做到云网业务的三统一。”
陈运清介绍,算力网络存在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云计算的路径,沿着分布式云,因为云本身就是算力的重要呈现形式;二是借助新一代运营系统的不断深耕,从网的角度沿着算力网络这条线进行尝试,主要是能够把提升现有网的智能化水平,让网能够感知业务和算力资源的存在。“这两条路线都是向云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很强的关联性。”
城域和骨干联动,助力算力网络落地
“做好算力网络,重点在城域网。城域网做好了就是算力网络的下肢做好了。”陈运清介绍,经过几年的深耕,中国电信的新型城域网在底层实现了端到端打通;借助SRv6,实现业务的一体化开通;强化了云网运营系统管控平台,实现看得清、管得住;更好地支持东西向流量。
与此同时,算力网络的基础承载是要做好骨干网和城域网的联动,城域网相当于腿,骨干网相当于人的躯干。中国电信进行了深入探究,例如通过SRv6等技术,实现骨干IP网和新型城域网的打通,进而实现云网融合协同;同时根据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分步骤进行随流检测、以及组播技术和头压缩技术的部署;此外,积极探索APN6感知网络。
从运营维度看,新一代运营系统从骨干走向城域,把端到端打通,目前整个系统跟业务进行了关联。第一个关联是满足大数据中心的布局呵建设需求,第二个是在用户的感知层面提供相关可控时延带宽的服务。同时跟现有的物理基础连接、OTN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关联。
分布式布局方面,跟5G发展同步,5G本身就边缘计算。跟5G的布局统一关联,把相应的AI能力布局也植入到相关数据中心,这样就形成了6+31+X布局。目的就是要通过分布式的架构来发挥运营商原来的资源优势,构建出云网融合下的分布式算力布局。
在标准协议维度,CCSA推出的算力草案,除了最短路径之外的其他算力信息,分发以后再经过综合的路由算法来统筹完成算力路由的推进,可以作为算力网络的基础核心标准。
当然,算力网络的演进既要兼具架构性、体系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跟IPv6协议、APN6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
陈运清表示,虽然现在没有革命性的技术,但是在CT、IT、DT组合下,还是寻找到了新的组合点。未来网络技术创新应以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为牵引,例如泛在互联能不能把端到端IPv6用透,能不能真正用到工业互联网或者一些场景真正把5G网络拉动起来。另外在融合技术方面,能不能把网络智能化、网络云化都通过算力网络拉动起来。新兴技术方面,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信区块链等技术,与算力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一步步把走向实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