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Win-Win 华为创新周”期间,华为提出了5.5G网络关键特征——万兆体验、千亿联接及内生智能。为了满足toC新业务和toB行业应用对5G提出的新需求,华为将迈向5.5G持续创新,实现eMBB/URLLC/mMTC等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新增感知、无源物联、定位、智能化等革命性能力,构筑“下行10Gbps、上行1Gbps、千亿联接、内生智能”的5.5G网络,开启产业新征程。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表示:“为了满足千行百业的多样化需求,除了5G现有能力的不断增强,无线网络还需要新增感知、无源物联、智能化等革命性能力。因此,我们希望与全球产业伙伴携手,在保护运营商现有投资的基础上促进5G技术的持续创新,迈向5.5G新时代。”
杨超斌发表“迈向5.5G持续创新,开启5G产业新征程”主题演讲
持续提升5G能力,满足用户体验升级和行业数字化需求。在toC领域,随着XR Pro等交互式应用的普及,需要用户体验的十倍增强;在toB领域,行业需要超大上行、感知等新能力,还需要提供中速物联、无源物联等场景化技术。因此,5.5G需实现10Gbps下行速率和1Gbps上行速率,支持千亿联接的物联技术,并在智能化不断创新,实现网络能力再升级。
超大带宽+ELAA是实现10Gbps的关键。超大带宽频谱是基石,需要充分利用Sub100G频谱。为了解决高频段的覆盖挑战,ELAA(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成为必选。ELAA可实现更高频段与C-Band覆盖能力相当,让随时随地10Gbps成为可能。当前使用ELAA的MetaAAU已经在30+城市规模商用,6GHz频段也已完成外场验证,O2O/O2I场景下均可实现与C-Band共覆盖,而毫米波在实现10Gbps峰值体验的同时,在5公里仍可实现Gbps以上的体验。
上下行解耦持续创新,多频融合实现上行1Gbps。行业数字化对上行的需求远大于下行,上下行解耦可以根据需求灵活使用不同频段的上下行频谱。对于超大上行需求,一方面充分利用存量FDD频谱,另一方面定义全上行频谱,通过上下行解耦实现多频融合,提供Gbps上行速率。当前,上下行解耦已在煤矿、钢铁等多个场景商用,满足百路高清回传、全景远控等1Gbps上行速率需求。
未来十年,以5G为核心的三类技术支撑千亿联接。RedCap、NB-IoT、无源物联这三类技术将依托无线产业的规模效应实现商业成功。RedCap已具备商用能力,相比eMBB模组,具备低功耗低成本的特性,更易形成规模应用;Passive IoT是一种革命性的物联技术,将蜂窝网络和无源标签相结合,终端价格低,覆盖距离远,支撑数百亿的无源物联新场景。当前,华为已验证Passive IoT超两百米的覆盖能力。无线网络的能力还将从联接扩展到感知,提供通信感知一体化的能力,基于毫米波高频段大带宽提升感知精度,实现测速、测距、成像,服务智慧交通异常识别、智慧工厂电子围栏等应用,使能全真全感互联。
5.5G内生智能实现业务智营、网络智优、运维智简。随着5G网络的持续发展,业务走向多样性差异化,网络走向多频多制式共存,需要引入智能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toC/toH/toB的体验。5G流量还在快速增长,也需要通过智能化平衡性能和能耗。内生智能的无线网络将具备实时感知、建模预测、多维决策等能力,以网络智优实现资源按需配置,达到体验与容量最优,以运维智简实现站点自规划自开通自排障,以智能绿色实现性能节能双优,持续深化无线网络智能化转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中兴通讯向际鹰:RIS与基站紧密协作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 中国移动王晓云:商业价值既是6G的出发点,也是6G的落脚点
-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RAN市场同比下降10%-20%
-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RAN市场同比下降10%-20%
- 李彦宏:AI会有“超级应用” 但更需要“超级有用”
- 邬贺铨院士:重视终端业务差异性,低空通感可考虑专用频段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6G标准研究应该“刚需为本”
- 千家早报|小米隐秘布局AI眼镜,预计明年Q2发布;苹果据悉准备推出带AI功能的壁挂式平板设备,瞄准智能家居市场——2024年11月14日
- 江森自控:更快、更简易、更智能,EasyIO Neo Series楼宇自动化系统助力中国楼宇高质量发展
- 投资者“灵魂拷问”剑桥科技:时隔一年,800G光模块仍是小批量供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