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消息 在今天的中国移动2022年科技周暨移动信息产业创新大会“遇见未来-6G协同创新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就6G通感一体技术研发进展进行了分享。
他表示,6G从传统单一通信功能拓展增加感知功能,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架构,提供多维感知与连接能力,推动垂直应用升级。从无人机、人机交互、医疗健康到智慧制造、智慧交通和社会治理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都需要网络的全域协同感知。
刘光毅谈到,“在感知方面,移动通信可以借鉴雷达探测信号的做法。我们看到,移动通信频谱与雷达频谱,正在从共存、共享走向共用。未来应该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场景,可以采用不同的频谱组合,包括微波/毫米波雷达+微波/毫米波通信,太赫兹雷达+太赫兹通信,激光雷达+激光通信等。”
据其介绍,6G通信感知一体化可分为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其中,主动感知的特点是依赖于终端的参与,终端与基站间的同步误差降低感知精度,只能对在网终端进行定位。而被动感知的特点是基于回波,无终端误差项,不需要终端在网,感知范畴更加广泛,包括定位和成像等。因此,目前主要是对感知范畴更广的被动感知进行研究。
刘光毅表示,被动感知可进一步分类为独立感知和协同感知。其中独立感知意味着从节点A发,经探测目标反射后由节点A收。协同感知则意味着从节点A发,经探测目标反射后由节点B收。“这两种方式存都在着一些相同的关键问题:如回波信号弱,能检测到是感知的前提;邻区互干扰强,需要一定小区间干扰协调;同时需要通过能量累积提升回波信号的信干噪比。另外两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地方,在独立感知中,本站自干扰强,需要一定的自干扰删除能力;在协同感知中,站间同步误差影响精度,需要消除同步误差影响。”
此外,刘光毅详细介绍了中国移动在回波信号、干扰、同步问题、样机平台等多个方面的具体研究进展。
他强调,回波信号可检测是感知的前提。而低功率回波信号检测是感知的主要挑战,中远距探测时,回波信号能量可能远低于噪声,回波信号检测面临较大挑战。高频的回波信噪比远小于低频的回波信噪比。随着探测距离增加,回波信噪比降低。在射频硬件对感知设计的限制方面,需确保回波信号在ADC/DAC器件动态范围内。
同时,互干扰是影响感知的重要因素。实际组网时,独立/协同感知的感知节点均受到多个邻区的干扰,互干扰水平需满足不超过干扰上限。在互干扰方面,邻区互干扰水平强,需同站2个邻区进行干扰协调。互干扰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站配置、站间距和施扰扇区数等。
刘光毅还表示,在独立感知中,相比全双工,自干扰删除要求放宽,并且现有的技术方案可以满足感知的自干扰删除需求。在协同感知中,通过多基站信息交互可以进行精准定位,但其中存在着节点间同步误差可能会导致定位范围存在偏差的问题。不过,基于收发节点互相收发通感信号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消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另外,刘光毅谈到,可以通过能量累积提升回波信号的信干噪比。自干扰可在基带完成抑制,因此能量累积主要考虑互干扰的影响。
最后,他还透露,中国移动目前已经联合合作伙伴打造了频率26GHz、天线数256个、EIRP>56dBm、带宽400MHz的毫米波感知通信一体化基站原型样机,预期2023年将会完成500米米级感知精度能力验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