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消息(林想)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数据要素的衍生源于人的数字化过程,对于每个公民,无论是生成健康码衍生健康数据,或是线上支付衍生消费数据,或是发送信息衍生社交数据,都需要可信的身份认证作为必要条件。他在提案中指出,数据治理应以人为本,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础,建立数字信任,保护个人隐私,实践数据管控。
2021年,元宇宙规划互联网平行世界的蓝图,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共生等概念预示着未来数据要素的持续爆发式增长。同年,互联网平台型经济存在的大数据杀熟、违规收集、过度消费等数据滥用问题显性化加剧,持续提升大众民生对数据要素核心地位的认知,以及对数据治理的期望。
张云勇在提案中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明确数据要素权属,推进数据资源的合规采集、安全存储、可信应用、适度共享等是数据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家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尚处于探索性建设阶段,对数据治理的支撑能力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数字身份认证相对缺乏权威立法背书,不足以支撑数据治理;数字身份认证多以行业性或地域性的碎片化形式存在,不利于促进数据协同;数字身份认证服务的应用场景普及度不足,影响了可信数据应用的规模化拓展。
为此,张云勇建议,可通过构建国家级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将可信数字身份关联于数据管理与数据控制,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权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共享、删除、查询、修改、知情同意等操作,进而推进数据治理体系的完善。同时,张云勇还提出三条发展建议,以实现“还数于民”、“治数于民”、“用数于民”。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深耕技术创新,落实“还数于民”。数据属于人民是数据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建议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进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能数据治理,落实还数于民。一方面,围绕可信数字身份健全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明确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根,为公民建立可信数字身份,作为互联网根身份或信任根,并确立其在政务、医疗、交通、金融、教育、文旅等重点民生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适用范围及法律地位。同时,确立可信数字身份可作为信任根关联用户的各级、各类衍生数据,用户可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授权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对数据的规范化使用。另一方面,聚焦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加强技术创新和规范统一,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码学等技术驱动隐私计算能力升级,支撑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的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
二是注重顶层规划,打造基础设施,做到“治数于民”。建议加强部委联动、行业协同,规划设计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共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数字可信的数据治理服务基座,做到治数于民。建议基础设施以统一规范的“可信数字身份+”的形式规划公民身份信息集合,做到标识可信;使用手机SIM卡、银行卡等安全芯片承载可信数字身份,做到载体可信;依托中央企业构建国家级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做到平台可信;统筹各行业身份认证服务,关联用户行为认证,做到服务可信,从而为数据治理提供安全环境,为社会提供数据安全感及信任感。
三是强化舆论宣传,加强规模应用,做好“用数于民”。建议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强化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宣传及科普,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各行各业提升对可信数字身份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同时,建议加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产业链建设,构筑应用生态,面向政务办理、医疗健康、通信社交、高铁民航、金融支付、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商旅服务、线上购物等重点场景,规模化推广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应用,提升社会民生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普及度和满意度,从而做好用数于民,平衡好数据利用和信息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