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消息(乐思)近日,2021年IMT-2020(5G)大会在深圳召开,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中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映民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提升5G网络能力、创新5G业务应用”的主题演讲,重点阐述了中信科移动在5G技术、产品上创新发展以及对于5G融合应用的深入探索和成果。
布局5G-Advanced 推动网络可持续发展
2019年,我国启动了5G网络建设,目前已建成超过115万个5G基站,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同时5G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经过两年的发展,我国5G网络的建设节奏稳健有序、发展过程阶段清晰。
据王映民介绍,目前3GPP正在开展5G R17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在2022年6月发布R17标准;3GPP近期在针对R18的技术标准各个方面的考虑,进行广泛沟通。推动形成共识,并将在2021年12月确定R18标准项目。R18定位于5G后一阶段持续演进(5G-Advanced)的基础版本,5G持续演进也为6G的创新和突破进行必要的技术探索和积累,承上启下,是标准演进的重要版本。
王映民指出,5G-advanced技术演进是通信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共识。围绕5G-advanced关键技术方向,中信科移动进行了积极布局和大力推动: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5G系统性能,中信科移动和CMCC/CATR等紧密协同,推动AI/ML在RAN的研究和标准化。二是定位增强为“通感一体”奠定基础。中信科移动提出了5G-adv定位增强的主要技术方向,得到广泛支持,为向“通感一体”演进打好基础。三是打造更低能耗的5G系统,作为前序3GPP R16版本节能项目报告人,中信科移动继续积极贡献于网络和终端节能技术的演进。四是推进车联网V2X技术演进。中信科移动持续关注LTE/NR V2X相关技术演进,推动Sidelink增强,Sidelink relay等进入5G-adv。五是推动无线接入网性能的大幅提升。着眼于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大幅提升,中信科移动积极推动上行增强、多天线增强等技术进入5G-adv。六是面向创新应用和丰富场景的优化。面向AR/VR/IoT等创新应用和场景,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和标准化推动,为5G-adv的广泛应用奠定更好基础。
移动通信每十年代际跃迁,如今,6G标准的需求愿景和技术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展望6G,王映民认为:6G将会在5G规模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采用场景适应和智慧连接技术,提供智能化的场景服务,建设一个与现实社会紧耦合的信息网络空间。
王映民表示,作为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中信科移动已经为5G时代以及迎接6G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据悉,中信科移动拥有全系列的5G产品,其5G产品经过商用检验,新产品集成度、功耗优化,产品序列涵盖全部频段和全场景。产品系列覆盖2.6G、3.5G、4.9G、2.1G以及毫米波和700M等主流频段,包括宏站、微站、数字化室分等业界全部5G无线接入产品;实施“城市+热点+郊区+农村”等全场景组网方案,助力运营商在全国多省进行5G网络部署。
构建5G绿色生态系统 释放行业应用潜能
如今,全社会、全行业都朝着“双碳”目标奋进之际,电信运营商指出,“十四五”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碳排放下降率不低于20%。
随着5G网络的规模部署,节能降耗、提升网络能效一直是通信产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5G设备能耗占运营成本的40%。中信科移动深挖降本增效,从设备节能、网络协同节能等维度推出了相应的节能方案,助力运营商打造绿色节能的5G网络。
在设备节能方面,中信科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功耗降低30%+,BBU板卡采用7nm工艺,集成度由4通道提升到8通道,FPGA数字芯片由16nm提升为7nm。在组网节能方面,智能化、网络协同能耗减排持续降低20-5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5G商用进程的加快及融合应用探索的深入,5G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也将日趋紧密,中信科移动积极全力布局与5G强结合的多个应用领域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解决方案,形成“定制化”端到端5G解决方案,并探索合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5G生态系统。
在演讲最后,王映民分享了中信科移动在5G智慧矿山等行业应用领域所做的布局和工作。其中,在智慧矿山方面,经过从3G到5G多年深耕细芸,中信科移动的产品在160个能源项目中得到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