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间消息(蒋均牧)我国5G+工业互联网开局良好、任重道远、多方携手持续推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石友康在今日表示。
“我国错过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末尾,成为了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他在5G智能制造峰会上指出,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途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加速推进,融合应用走向实践。
而5G技术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特性,弥补了传统无线技术可靠性、连接范围的不足,将使无线技术由工业网络偶尔的补充,成长为工厂内网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两年来,工业无线连接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占比正在爬升,有望领跑下一轮工业网络的爆发式增长;国际上各行业工业生产中应用5G的意愿亦迅速增长,希望以此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
石友康指出,国家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发展,连续四年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工信部出台政策引导发展,地方层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央地协同推进成效显著。2020年12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颁布,提出持续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深化核心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截至目前,近30个省市明确对“5G+工业互联网”方向的政策支持。
对于5G+工业互联网,我国企业应用探索热情持续升温,第三届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共收到收到参赛项目4289个,参与单位2300余家,工业互联网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成为最具热度的5G融合应用领域。典型场景日益丰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从辅助环节下个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应用类型从大带宽主导向多类型方向发展,提质增效降本成效初显。
5G在制造业已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示范,涉及研发涉及、生产制造、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以及应用维护等全行业环节,初步形成了共性网络需求。同时,融合应用发展路径已经提出——首先是从工业的外围非核心应用起步,主要是优化其IT或部分OT网络,解决传统工业无线及有线网络的痛点难点,实现业务增值;然后逐步扩展到其核心生产环节,实现IT与OT网络的融合。
石友康介绍说,如今,5G+工业互联网建网模式逐渐清晰,基于用户面下沉的建网模式为工业企业首选,优势在于MEC部署于企业内部,可保障网络低时延;企业业务不出园区,保障数据隐私安全。5G+工业互联网终端产品亦逐渐涌现,截至2020年11月,全球共计发布工业级CPE设备21款,我国涌现出一批具备5G通信能力的AGV、无人机、MES终端等融合终端产品。
他还谈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来看,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工业企业、工控系统供应商、IT服务供应商等多主体协同是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落地实施的主要及有效推动方式。目前,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过1100个,覆盖了约22个行业。
尽管开局良好,5G+工业互联网当前亦面临诸多挑战。石友康指出,首先,产业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包括重点行业积极性有待调动、重点应用场景有待提炼总结、解决方案商用模式有待探索;其次,技术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诸如5G与工业系统的融合、5G与新技术融合、融合安全问题等;最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像是初期研发和建设投资巨大、模组等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开放融合生态尚未建立。
针对这些挑战,他给出了四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企业内网进行5G升级改造,以及工业园区5G网络建设和先导区/示范区5G网络建设。第二在工信部领导下,持续探索融合应用创新,加强核心生产环节融合应用探索,加快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可复制案例的推广。第三着力增强产业供给能力,增加解决方案有效供给、加快芯片、模组、工业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第四,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库资源池建设,以及标准体系、专利、测试床等的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