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消息(乐思)在近日举行的“多样性算力产业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指出,在过去的物理世界中,电力是很重要的生产力。然而,在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了非常重要的指标。每个人的平均算力反映出了当下的数字经济水平。目前,我国平均算力还处于中等水平,数字政府、金融科技、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互联网创新等领域都需要算力。
近年来,我国算力发展较快,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应用方面包括智能城市、物联网、智能驾驶、AR/VR;数据有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等形式。计算,文本处理、大数据分析、科学计算、视频处理等等。各种各样的应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硬件计算也是需要多样性,目前通用的硬件平台有CPU、GPU、NPU、DSP、NP等等。
郑纬民指出,现阶段,我国必须要提升算力供应的韧性,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首先要基于全线,开展多样性算力创新,从硬件、软件的应用开展自主可控创新,提升算力供应韧性。多样性是指从硬件开始到操作系统,再到数据库,一直到应用都需要多样性。”
他表示,目前来说,应对多样性计算,我国仍有挑战在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标准体系不成熟。标准体系影响产业规模发展,多样性算力技术线缺乏协调,不同OS、固件、整机、芯片平台兼容性问题突出。多样性算力服务器管理面能力不齐,运行维护复杂,安全风险大。
二是评测基准不完善。评测芯片、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不够完善,性能评测基准不完善,缺乏牵引产业进步公正的标尺。“要有标准,做的好才能促进产业发展,现在公正的标尺还没有。当前对性能评测多样性算力支持不友好。” 郑纬民指出。
三是生态发展薄弱。目前,应用软件系统在通信行业适配度平均在40%,还需进一步攻坚。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重要基础软件面临停服,有”卡脖子”的风险,需要加速国产化优秀软件推广应用。
“这三个原因使得我国多样性算力发展的不太好。因此,需要共建多样性算力产业体系,打造多元产业生态,才能为世界提供新型算力基础设施。”郑纬民强调。
第一,开放协作。联合最终用户、芯片、IP、部件、整机、ISV、学术研究机构定义多样性算力共识。
第二,标准引领。开发整机和部件标准体系,丰富多样性算力供应与创新。开发通用部件与整机性能评测体系,牵引多样性算力技术进步。开展异构计算架构体系研究,定义多样性算力未来演进。
第三,共建生态。打造多样性算力应用迁移与调优工具体系,做好工具,做好调优的工具,想办法迁移、适配。另外基于原生开源社区促进自主可控基础软件创新,统一验证规范,共享软硬件适配生态。
郑纬民透露,面向2021年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发布《多样性算力技术愿景白皮书》,明确多样性算力产业发展方向,发出产业合作倡议。
第二,技术引领。完成4项技术要求,包括NFV领域向ARM服务器迁移、兼容测试、性能测评、服务器管理面技术。
第三,生态建设。ARM平台应用迁移、调优工具。1套测试验证规范,1套生态适配列表、1套联合实验室标准,1-2个示范点完成应用迁移部署,形成迁移,测试验证和应用的样板。
最后,郑纬民称,近期目标是面向网络云、IT云、公有云三大数据中心场景,初期以ARM为主,制定标准基线,协同创新,促进应用适配迁移,与其他路线形成通用计算多样性算力格局。随后,跟其他路线形成X86的格局。远期面向GPU、FPGA等异构计算平台,形成全场景多样性计算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