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消息(乐思)作为通信行业的老牌企业,通宇通讯受邀出席202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展(MWC21上海)。在展会首日,通宇通讯携最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广电700M 4448天线,A+P天线,Massive MIMo-4.5G等产品亮相。
通宇通讯的副总马岩对C114表示,今年通宇通讯展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基站天线外,我们还带来了很多新的产品。比如,最新的光模块产品,包括400G、100G,还有无线系统集成的基站系统。这些作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布局预计在未来几年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收益。
马岩称,在以往大家的印象中,通宇通讯是一家做基站天线的公司,也是A股唯一一个以基站天线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而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通宇通讯将在稳定主业的基础上强化光通信业务布局以及5G业务布局,多点发力,实现进一步发展。
乘势5G 持续加码主业
如果说2019年是5G元年,那么2020年就是5G在中国大规模建设的一年。2020年,中国迅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运营商累计建设5G基站71.8万个;2020年中国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1.63亿部;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
5G商用一年多,无论从站点数和用户数看其商用规模发展速度与4G商用同期相比前所未有。同时,5G带来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总的来说,5G对产业带来的好处比较多。”站在基站天线供应商的角度,马岩称,2021年随着5G网络进一步覆盖,中移动与中国广电共建共享的700M及联通电信的2.1G频段5G低频覆盖天线将成为主流。
“5G低频天线相比高频,最大的特点是客户采购模式的变化,基站天线将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给各大运营商,相较于Massive MIMO天线作为部件销售给设备商来说,预计产品毛利率有明显提升,或有望提升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 马岩补充说。
据了解,通宇通讯在通信天线及射频器件领域累计了一定的技术研发优势。1994年,公司创始人研发出了国内第一面板状基站天线,开启了基站天线的国产化时代。在3G时代,为我国TDD智能天线做出了很大贡献,实现了TDD智能天线的产业化。如今,通宇通讯已在射频通信领域有专利719项,更是成为5G时代全球首家实现AFU天线批量商用的公司,在面向毫米波与6G的天线领域也都有战略部署和预研。
马岩表示,公司正通过不断产品创新、研发技术创新,稳固主业基站天线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布局多元化战略,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规模及盈利能力。
谋划光通信领域新乾坤
马岩对C114表示,除了天线主业之外,光通信也是公司业务的重要板块,同样是公司开展多元化布局的另一个重点。
“去年底,战略委员会对公司战略进行了梳理,战略框架确定为'双擎驱动,两翼支撑'。”马岩解释道:“双擎是指射频通信和光通信,两翼是新能源和通信专网;这一战略也是对公司多元化布局的概括。”
他表示,公司对光通信领域非常看好。今年1月份,通宇通讯100%控股深圳光为,在光通信市场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2月份,公司定增募资9亿元,集中于光通信及无线通信行业,主要用于高速光通信器件、光模块研发及生产项目和无线通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通宇通讯所募资金将有31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39亿元用于收购深圳市光为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项目,3.80亿元用于高速光通信器件、光模块研发及生产项目,1.40亿元用于武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10亿元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马岩称,公司坚定决心,一定要把光模块做大做强,同时在产品技术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力争把光模块打造成为公司另外一个主业。
据了解,通宇通讯在光模块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包括10GSFP+、10GXFP、16GSFP+等系列在内的多个光模块产品类型,在光模块领域拥有5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先后承担了“重20170220面向工业互联网和军用光传输链路的工业级和军工级高速光模块关键技术研发”等多个技术攻关项目,获得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面向5G和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高速光模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项荣誉。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上海联通:“智”建人民城市,“慧”享美好生活
- 小米公布 “史上最强业绩”Q3总收入925亿元 同比增长30.5%
- 江苏电信:已建设低空覆盖专用通信站400余个,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 5G行业虚拟专网数全国第一,江苏通信业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
- 中国铁塔执行董事高春雷因工作调动辞任
- 爱立信专家:从发散到收敛 6G即将迎来关键发展节点
- 派能科技:公司董事长韦在胜已解除留置措施
- 越南Viettel宣布商用Open RAN 5G网络 基于高通技术打造
- 越南Viettel宣布商用Open RAN 5G网络 基于高通技术打造
- 当CPU和GPU遇上QPU:IBM披露最新量子计算实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