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消息(水易)今日,在由FuTURE论坛举办的“5G和网络发展战略研讨会”上,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表示:“随着5G的商用,整个终端产业都在加速拥抱5G,为了推动5G的快速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尽快把5G用起来,我们都在快马加鞭。”根据信通院3月份数据显示,2020年Q1我国5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30%。
秦飞指出,就目前的5G手机体验而言,在速率、延迟以及流量这三方面的角度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覆盖不充分,重度使用耗电更快,以及缺少5G特色应用和服务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未来,在秦飞看来,5G终端需要率先实现SA商用,同时也需要向省电、多SIM卡以及轻量化方向演进。号召行业各方携手面向SA尽早做规划,特别是广大应用开发者积极准备,解决5G应用缺乏、体验提升不明显的问题。
5G SA终端商用最紧迫
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 ,通知要求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以5G独立组网(SA)为目标,控制非独立组网(NSA)建设规模,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逐步延伸覆盖。三大运营商纷纷表态将积极推动SA产业链的成熟。
秦飞表示,SA手机终端的商用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今年三大运营商都要求今年能够实现5G SA终端的全面商用。目前,从终端侧来看仍有大量的测试验证工作需要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完成,包括与主系统设备商之间的测试,5G初期覆盖水平不足情况下2、3、4、5G互操作的测试,以及新业务新功能(5G NR的话音业务、5G消息、5G切片等等)的完善和测试。
“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终端侧完成进一步的测试,稳定性达标后,才能正式发布。”秦飞强调:“为了确保SA用户的体验,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运营商做好组织牵头,手机厂商、芯片商、仪器仪表等等上下游通力合作,争取今年能给用户交付一个高品质的5G体验。”
省电、多卡推进标准化
除此之外,秦飞表示未来5G终端还需要向更省电、多卡标准化以及轻量化方向发展。
5G终端省电技术方面,秦飞指出。由于5G的带宽、速率都明显提升,所以对手机省电非常重要。从标准层面来看,从R15开始就引入了很多省电的策略一直到R17。在秦飞看来,目前来看有多个有效的方案引入网络侧和终端侧,降低5G用户在网络中的功耗,从而拉长电池使用寿命。
具体来看,从频率方面,基于业务去快速地自适应带宽,能够明显降低功耗;从时域方面,由于业务不是持续的,用户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待机或者小数据包的状态,引入CDX技术节省功耗;从测量放松方面,多数情况下终端是不移动或者极低速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降低终端测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耗;最后应减少盲处理,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终端量身定制省电方案。
在多SIM卡方面,秦飞指出,虽然从2008年就已经有这一技术,但是从3G到4G到5G初期都没有对多SIM卡进行标准化。这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造成寻呼碰撞、主卡业务中断以及终端“溜号”等问题。
由vivo主导的Support for Multi-SIM devices项目首获RAN牵头立项,秦飞表示,这一标准是5G演进标准的第三阶段(Rel-17)确立启动的标准化项目,并提出了潜在的问题和优化的方向。据秦飞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在核心网侧由英特尔牵头的,接入网侧由vivo牵头。
此外,秦飞认为,轻量化终端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2B侧,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传感器等需要更简易;2C侧,除了手机之外的手表、眼镜等需要极低的功耗和成本。
据了解,vivo很早就开始关注并布局5G技术,特别是针对上述三个发展方向。此前秦飞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vivo团队正在推进3个标准更新,一是终端省电,目前的5G终端产品都有着功耗过大的问题,对终端公司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痛点,因而需要进一步挖掘终端省电的技术;二是手机多SIM卡的标准化提升,双卡双待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目前国际上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和声音;三是一号多终端,无需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随地使用5G终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摆脱对手机的极度依赖。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倪光南院士:以openEuler为典范,让中国成为全球开源体系重要力量
- 逆袭!报告称AMD首次在数据中心收入上超越英特尔
- 华为:坚定投入openEuler社区 贡献量排名第一
- openEuler今年装机量突破500万套 五年累计超1000万套
- 河南:计划到2026年年底成为全国重要算力高地 算力规模超过120EFlops
- 2024福布斯中国创新50强榜单发布:华为海思等上榜
- 中国移动2.6GHz广电专用核心网设备集采:中兴、华为中标
- AI智能手机时代曙光已现 2024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销售同比增长8%
- AI能否完全自动化数据分析?
- 红魔10 Pro系列发布:1.5K悟空屏+复合液态金属 售价4999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