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消息(林想)2020年,是5G实质性的发展起点。2019年许多机构都看好2020年的5G手机销量,并纷纷预测全球销量超过2亿台,中国市场5G手机销量也将达到1亿台以上。
然而随着疫情的爆发,伴随着恐慌情绪以及外出频率的降低,将减少部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行业上很多人认为疫情让终端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正印证了这一趋势。数据显示,2月份,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638.4万部,同比下降56.0%;1月份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081.3万部,同比下降38.9%。
值得一提的是,在受疫情影响和手机出货量整体“下行”的双重夹击下,5G手机的占比却异军突起,不断攀升。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今年2月份5G手机出货量为238.0万部,市场占比为37.28%;1月份5G手机出货量546.5万部,市场占比为26.26%。
不得不说,5G已经成为激活整个终端产业发展的关键解药。在推动5G终端产业“向上”发展的道路上,作为5G终端发展的绝对推动者运营商既定的目标是怎样的?在疫情的克制下,运营商又将如何如何携手产业链各方找回节奏?
运营商既定的目标
众所周知,5G发展,终端必须先行!为此三大运营商都制定了5G终端发展目标。
据预计,今年整体手机市场销售规模在3.3亿台左右,其中5G手机市场约1-1.8亿台。联通计划全渠道手机销售目标1.1亿台,包含5G手机销售目标3300-6000万台,全渠道销售泛智能终端销量1亿台。
今年年初,中国移动就把5G套餐用户发展目标从之前的7000万增加到1亿户,并提出在2020年持续推进“5G+”计划,培育5G新价值。
为此,中国移动提出两大目标:在智能手机方面提出:5G上市的2020智能手机款型超过100款,在中国整体市场销量超过1.5亿,中国移动网内的销量超过1个亿;在泛智能终端方面提出:5G泛智能终端的款型超过100款,实际销量达到千万级的销量。接下来,中国移动将通过丰富多量纲资费套餐和业务创新上重点投入,带动5G手机终端销售和5G应用普及。
中国电信则明确坚持全品类终端引领策略,通过标准的协同推进,贯通的能力平台,全品类融合政策以及渠道融合销售,再辅以全客户服务,全渠道销售以及全业务平台,从而实现1.8亿手机,6000万5G终端的发展目标,4000万智家终端以及2000万物联网NB模组的发展目标。
携手产业链找回节奏
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5G智能手机的增长节奏明显受到抑制。1月份,5G手机出货量为546.5万部,2月份5G手机出货量则“断崖式”跌至238.0万部。
若无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分析机构预测,本年春节5G高端(3K+)原本可以拉动5G整体销售进入一轮增长;二季度5G终端的终端产品(2-3K)占比提速;三季度,2K+市场基本完成4/5G切换;12月4G手机主体落入千元以内,四季度5G占比超过六成。
为了提振产业发展,并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度难关,有序牵引产业链重回节奏,三大运营商纷纷在第一时间向5G终端产业链合作伙伴做出相关承诺,并帮助上下游恢复正常运营,打赢疫情阻击战!
中国联通向合作伙伴做出五大承诺,不仅开放“总部集采+省级自采”两级权限,可以先采后审;还给予商务条件支持,包括且不限于面向供应商预付款、缩短付款周期,面向渠道商提供账期等。
中国移动不仅开放信用购、顺差让利等中国移动终端营销资源及能力,共享中国移动线上渠道触点资源,建立终端入库绿色通道,还积极协同终端厂家、渠道开展终端促销活动,帮助代理渠道开展终端销售,恢复销售流速,缓解库存压力。
中国电信则推出多项支持措施,一方面通过简化所有流程,给予渠道商资金方面的支持等措施,给产业以信心;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加强厂商合作,开放自由渠道能力,加快产品的上市阻止和供货保障。
据IDC预测,中国终端市场第一季度整体销售量将下滑,预期超过30%-40%,后期将呈现U字型反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运营商和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终端也将重回原来的“大步快上”节奏,健康有序发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山东: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
- 韩国SKT:电信网络演进范式须改变 6G将成为下一代AI基础设施
- 韩国SKT:电信网络演进范式须改变 6G将成为下一代AI基础设施
- 重庆:创建“机器人+”应用场景,4年内发展一批中高端机器人
- 进博增“智” 联通向“新”| 上海联通智慧升级通信保障 5G+AI赋能第七届进博会【网络向新篇】
- 出人意料:马来西亚第二张5G网络花落U Mobile
- 出人意料:马来西亚第二张5G网络花落U Mobile
- 浙江省政务云启动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5.519亿元
- SK电讯宣布最新战略:打造“AI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成为亚太AI枢纽
- 中国移动网络云资源池第三方软件集成服务集采:总预算约3570万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