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进程不断推进下,车联网将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再拘束于车内娱乐项目以及车载导航的提供,车联网产业生态联盟的逐步完善将开启国内共享汽车、辅助驾驶等新兴产业,万亿市场可期。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车联网行业发展已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情形。由于汽车远远不同于手机,车载场景衍生的生态商业价值可能并不是一个大型市场。在这种场景下,车联网赛道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玩家,而是更加需要整个产业的协同。
由此而来,中国移动通过打造OSCAR平台就脱颖而出,它依托TSP核心能力,整合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功能,为车企提供运营平台本地化部署和服务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该平台还聚合了中国移动的内容与服务资源,能够有效提升终端用户车生活体验。
5G催熟车联网,千亿市场可期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市场预计在2020年,全球运营范围内的5G基站将会达到一万个,规模化的部署和商业产品将会逐渐浮出市场。据GMSA的预测,2025年的5G市场规模将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随着5G商用的来临,应用也在加速落地。业界预测,5G将率先从具有“买单”能力的领域开始,车联网就是确定的、规模巨大的市场之一。2020年我国车联网数量将达到6000万辆。以每辆车5000元的硬件+软件产品价格来估算,车联网市场将有3000亿元空间,复合增速将达到72%。
近年来,车联网产业不断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热点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包括美、欧、日等在内的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纷纷加快产业布局、通过技术研发、标准法规、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2017年4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8年12月,工信部出台《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彰显了国家对于车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支持。
事实上,移动网络与智慧交通的发展是不断适配的过程。5G对车联网的增强包括非安全性车联网服务支持、安全相关的车联网服务支持、多系统车联网服务支持和网络环境。随着5G商用推进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车联网将产生质变。
车联网技术是未来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二者互为促进,交互发展。未来车联网将不限于娱乐、导航等简单场景。自动驾驶、V2X场景将给车联网带来质的飞跃。
从目前来看,车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行业发展初级阶段,大部分车辆仍处于辅助驾驶层面,故而进行联网辅助信息交互为主要的功能,进入2018年以来,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朝部分自动驾驶PA层面演进,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感知。
“百家争鸣”背后,产业更需协同
我国车联网行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汽车市场规模大,互联网技术升级速度快,以及通信产业发达。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地图运营商的导航技术、厂商合作或自主研发水平上升、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优化,为车联网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与应用上的更多方向;而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发展规模与移动数据的全覆盖则为车联网的发展铺开更广的道路。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车联网行业发展已经呈现出“百家争鸣”情形。
由于车联网涉及人、车、道路等多重参与主体。其中,传感器等智能硬件、通信网络、灵敏算法等新技术和产品都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于是车联网产业“玩家聚集”。无论是从事汽车制造、电子元器件生产,还是车载终端研发的一大批企业,早已“阳谋”车联网,觊觎多分一杯羹。
中国车企希望借助车联网技术实现弯道超车。2018年3月1日上海市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上汽集团和蔚来汽车成为第一批获得牌照的公司。而吉利汽车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自动驾驶领域的G-Pilot四步战略。目前,吉利汽车部分车型的自动驾驶水平已经达到Level 2,预测将在2021年提升部分车型至L3级别,同时搭载5G和C-V2X技术产品。
一些地图、定位导航类公司也不甘落于人后,争相发力。如北斗星通、中海达、超图软件、振芯科技。由于未来两年是5G及车联网标准等智能网联重点基础支撑技术标准落地的窗口期,这些导航类的公司也将于2020年完成布局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标准。此外,个别实力强大的导航玩家实现了转型。例如北斗星通已经从导航切入了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座舱方向。
在车载端,高新兴的前装车载终端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已经入选比亚迪供应商采购清单,后装终端OBD(车载诊断系统)主要专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进入吉利、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大厂。在上游车载芯片领域,作为LTE-V(车间信息交互)标准制定的主导推动方,大唐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LTE-V车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还与高通合作研发基于蜂窝车联网芯片组。
不同于以往的“颠覆”,科技公司正在与传统车企融合发展。今年2月初,广汽集团宣布将与腾讯展开合作,共同投资10亿元设立移动出行项目平台公司。据悉,除了广汽集团,腾讯还与长安汽车、宝马、一汽、吉利控股、比亚迪、东风等展开深度合作。凭借Apollo平台,百度与奇瑞、现代、奔驰绑定。落子车联网,除了AliOS,阿里还与上汽合作孵化了斑马网络。
在行业过热的发展势头下,有一个情形值得注意那就是,汽车远远不同于手机,车载场景衍生的生态商业价值可能并不是一个大型市场。在这种场景下,车联网赛道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玩家,而是更加需要整个产业的协同。
合纵连横:OSCAR平台脱颖而出
作为4G时代最大的通信运营商,服务了9亿多的移动用户以及超5亿的物联网用户的中国移动率先作出表率,成立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把其交通领域里的诸多能力,比如销售、服务、产品等整合在一起,更好的为车联网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做服务。
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中国移动发布了业界全新的智行运营平台—OSCAR,据悉,中移智行OSCAR平台,是为顺应智能网连发展趋势,依托中国移动在网络和信息化领域的雄厚实力与领先优势,精心打造的以车联网运营服务为核心的全新平台。
“独行快,众行远”。在推动车联网产业发展方面,中国移动一直致力于携手合作伙伴打造四大合作圈。这四大合作圈分别是内容合作、平台合作、终端合作以及前瞻合作。
内容合作:
面向垂直行业引入优质音频、视频、车辆服务、生活服务合作商,打造汽车服务前装合作生态圈。
平台合作:
面向营运车辆、物流仓储、智慧出行、轨道交通四大行业引入合作伙伴,提供细分行业标准化车队管理解决方案。
终端合作:
引入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方案设计上、能力提供商,携手打造面向四大行业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
前瞻合作:
成立5G自动驾驶联盟,引入汽车、通信、交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伙伴,携手成为车路协同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据了解,2019 OSCAR战略合作商目标是聚合超过200家。包括音乐服务、视频服务、车辆服务、生活服务在内的40内容合作商;营运车辆、仓促物流、智慧出行、轨道交通等30平台合作商;动态交通终端、静态交通设备等30硬件合作商;以及5G自动驾驶联盟,车企、高校、通信厂商、方案解决商等100前瞻领域合作商。
而此前,2018年9月,中国移动还率先发布中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5G自动驾驶联盟成立及领先计划、开启了5G车联网应用的序幕。
中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位于北京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该道路可提供5G自动驾驶所需的5G网络、5G边缘计算平台、5G-V2X能力、5G高精度定位能力,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开展网联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生产、质检测试,为5G自动驾驶产业打造良好的研发、孵化环境。首期道路开放长度10公里,可同时容纳10台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研发验证、测试工作,能够有效缩短自动驾驶车的研发周期,帮助企业降低自动驾驶车的研发投入。
“5G自动驾驶联盟”由中国移动联合通信、交通、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发起成立。该联盟将开展5G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仿真测试、标准制定,以及自动驾驶业务示范、产业推广、交流合作、创新孵化等工作,领先计划包括构建基于5G的分级自动驾驶体系,构建终端-边缘-云三级自动驾驶平台,提供五维时空服务、高精度定位服务、边缘计算和存储服务。联盟的成立对于5G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与创新应用发展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写在最后:
车联网将会是5G技术的首发应用,5G的低延时、高可靠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支撑。中国移动除了在生态上“合纵连横”之外,更加重视“内在兼修”。据了解,中国移动基于5G技术的切片能力和边缘计算能力,为智慧交通生态圈和车联网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精准低时延控制以及精准定位,将车载与路侧感知信息融合,构建云上智慧交通“大脑”,帮助汽车“看得更远、想得更多、运筹千里、决策当下”,为用户提供了更安全、更节能的驾驶体验,为社会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出行方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张瑞院士:RIS在6G网络中具有重要技术潜力,但也面临诸多应用挑战
- 浮盈超40亿元:中电信量子集团调整收购国盾量子金额
- 联通数科雁飞Cat.1自研模组项目比选失败,启动第二次比选
- 王江舟院士:加强合作和投入,共推RIS标准与产业化发展
- 德国电信上调全年盈利预期 得益于欧美市场积极表现
- 德国电信上调全年盈利预期 得益于欧美市场积极表现
- 中国联通China169骨干网核心路由器扩容板卡单一来源采购 华为中标
- 预算超1.6亿元 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云计算服务(联通云新增部分)启动单一来源采购
- 2025年电信业将发生巨变:Juniper Research预测十大发展趋势
- 卫星上网仅需199元/天!中国卫通推出卫星互联网产品套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