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每十年更新换代。每一次技术演进升级,都会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目前,移动通信正处于由4G向5G演进的历史关口。5G商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5G商用步伐意义重大。
一、4G极大促进信息通信产业繁荣发展
自2013年12月我国发放4G牌照以来,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新动能快速壮大。
(一)电信企业4G业务收入远大于其网络投资,移动数据业务成为主引擎。4G商用以来,移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移动数据业务已发展为电信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2014年-2018年,电信企业4G网络投资累计约7200亿元,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总计2.17万亿元。
(二)4G促进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带动能力更为显著。信息消费规模由2013年的2.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近5万亿元,年均增幅超15%。网络零售规模从2013年的1.8万亿增长至2018年的9万亿,年均增幅达38%,其中,2018年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超过75%。共享经济规模2018年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41%。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总量2018年底达到449万款,实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全场景覆盖。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互联网企业营收和市值。截至2018年底,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超1.8万亿元,是2013年底的5倍;总市值达8万亿元,是2013年底的4.4倍;“独角兽”企业达186家。
(三)4G商用带动了移动通信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主导的TD-LTE标准成为两大国际标准之一,打造了4G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等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4-2018年,国内4G手机累计出货20亿部,在全球市场总出货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华为、小米、OPPO、vivo分列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三到六位。国产芯片实现了从“无芯”到“有芯”的根本转变,集成电路实现28纳米工艺规模量产,芯片设计水平迈向7纳米。
二、5G开启产业互联网新阶段贡献更为显著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大用户连接能力等显著特征,不仅能满足人与人的通信,还能满足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将开启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新时代,对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量将达到14亿,占全球总数的15%。
(一)5G与4G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在建网初期,5G主要覆盖热点地区,当没有5G覆盖时,5G多模终端(兼容4G/5G多种制式)可以自动切换到4G网络,5G网络建设可与4G网络协同。预计2020-2025年,5G网络总投资额在9000-15000亿元,同期电信企业5G业务收入累计将达到1.9万亿元。
(二)5G拓展产业互联网新空间。一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主要是现有移动互联网的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虚拟现实等。二是物联网场景,主要面向智慧城市、车联网等低功耗大连接应用,给城市管理、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行业带来新型智慧应用。三是工业互联网场景,主要面向工业控制、工厂自动化、远程运维等对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应用。从上述应用场景可以看出,与4G相比,5G应用将与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相结合,极大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三)5G经济社会贡献显著
从直接贡献看,5G的部署可以有效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5G建网过程需要采购大量网络设备,这将带动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先进的设备。二是带动手机终端的升级换代,将促进手机厂商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三是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互联网、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带动整个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3.3万亿元。
从间接贡献看,5G将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使能器。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将支撑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全面深刻变革,助力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质增效。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放大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
从就业贡献看,5G 将创造大量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5G带动移动通信产业就业的同时,还将催生工业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并培育基于在线平台的灵活就业模式。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作者简介:
张春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信息通信行业发展与监管研究工作。联系方式:zhangchunfei@caict.ac.cn。
左铠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信息通信业发展形势、电信业运行态势研判等。联系方式:zuokairui@caict.ac.cn。
汪明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经济、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理论与实证等研究工作。联系方式:wangmingzhu@caict.ac.cn。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移”起向“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信息科技保驾护航
- 工信部批准6项量子密钥分发领域行业标准
- 三大运营商2024年省分一把手大调整:27位总经理走马上任
- 中国铁塔2024年POI产品集采结果出炉 中兴等四家厂商中标
- 对话华为周军:升级运力、以网强智,把握AI时代确定性机遇
- 中国移动邓伟:“两个不 两个一体”顶层设计 构建天地一体网络商业闭环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三大运营商10月成绩单:中国移动继续领跑
- 中国移动WAF软件集采:启明星辰和山石网科信中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