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官方宣布,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于6月1日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正式启动。用户通过“一号双终端”业务,可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共享同一个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无论主叫或是被叫对外均呈现同一号码,轻松享受“沟通抬腕可达”的自由体验。
相比于传统SIM卡,eSIM卡一大特点是直接在产品内焊接了空白的SIM芯片,用户只需要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写入终端,就能实现与传统SIM卡一样的功能。其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有卡,一个无卡,但是同样都可以实现收发短消息、固定拨号,连接上网等功能。
业内普遍认为,eSIM能够显著降低运营商的SIM卡采购成本、码号资源管理成本,无论是对运营商还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技术的改变确实是填充了我们对连接通信的无限想象空间。
上网和语音通话将不再是手机的专属功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以用户、物体为中心,APP的人性化体验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前,中国联通首先启动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和长沙6个城市试点,成为国内推动该业务普及化的第一个运营商。继联通之后,移动是国内第二家开通“一号双终端”业务。在用户体验上,中国联通通过手机营业厅APP即可办理eSIM业务开通,而中国移动则需要用户下载“和多号”业务。
eSIM能够随时随地切换各种运营商网络,改变了过往由运营商主导的局面,让用户有更大自主权。“一号双终端”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实现独立运行,上网和语音通话将不再是手机的专属功能,只能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语音通话的时代即将终结。
业内有关专家表示,理论上看,任何需要接入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都可以使用eSIM。未来eSIM还可以用在各种物联网终端上,比如智能仪表、智能家居、工业设备、农业设备、无人机等等。而基于China Mobile Inside 嵌入式芯片,即内置eSIM的核心芯片或套片,可以在行业能力整合、生产周期、终端补贴、工业制造技术等多方面发挥更多优势。
eSIM卡实现广泛应用的未来趋势值得观望
目前,能够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的,除去三大运营商,能够提供eSIM纯软件形式的SIM应用,没有SIM卡实体,直接集成到设备通讯模组、基带芯片中,且提供eSIM采购和后续技术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外,市场上能够提供eSIM技术和平台应用接入,形成规模化商用的通信企业寥寥可数。
号码资源是运营商核心资源。由于打破了SIM卡绑定每个账户的单一控制权,对于运营商来说意味着用户随时会流失,资源池被搅乱,如资费套餐、用户数据等,因此技术上推行eSIM卡在手机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趋势值得观望。
当前,物联网空前发展,智慧城市、车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定位跟踪、人体监控设备、车联网、智慧家庭等应用与互联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于这些智能设备而言,通信和联网无疑是基础功能,eSIM的优势更加明显。运营商采用eSIM技术,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中国移动在验证测试eSIM国际业务中发现,可用软件重复擦写的协议证书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运营商选择由平台商制定证书,平台与证书的耦合性太强。出于规范理解、成本、产品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eSIM卡产品并不完全支持国际规范要求,造成卡产品与证书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
业内有关专家建议,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现在eSIM的应用,包括苹果和联通的合作、联通和华为的合作、华为和中国移动的合作,这些都是一事一议的。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其次是限制范围和限制试点,之后引入更多的产业链企业,最后在有较成熟的经验的基础上上进行大规模推广。
可以预见,eSIM卡未来在手机领域的广泛应用值得观望,而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前景必然会迎来更多运营商和通信企业的进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