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评论 中国移动在2G时代是标准的跟随者,在3G时代实现了在技术标准的突破,在4G时代全面实现了国际标准和产业的并跑。在5G时代,中国移动无疑将成为创新的引领者与标准的制定者,无论是5G移动通信,还是ONAP,vBRAS等下一代虚拟化软件化网络方面,中国移动都走在了业界的前面。
这背后 “中国移动技术创新的引擎”——中国移动研究院功不可没。从2001年成立至今,中国移动研究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助力中国移动从行业的跟随者变成行业的引领者,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推动全球通信行业创新发展的目标迈进。
厚积薄发 成为标准制定者
厚积薄发无疑是中国移动研究院为何近年来能够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制定行业标准的最好诠释。
据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介绍,自2001年成立至今,中国移动研究院大致经历了起步、提升、跨越、变革等多个发展阶段,经过16年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研发团队,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测试基地,逐步提升行业和国际影响力,在中国移动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新的时代研究院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构建新型核心能力,助力中国移动再次实现移动通信领域技术与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研究院拥有近1000名员工,其中硕士及以上占比90%,平均年龄仅33岁;拥有“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科技与项课题负责人近30人,国际标准化组织领导人30余人,累计向中国移动内部输送各类人才200余人。此外,中国移动研究院还成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强大的人才队伍让中国移动研究院拥有强大的创新实力。目前,中国移动研究院已经申请了6300余项4G、5G、基础网络智能管道、下一代网络、业务、终端、安全、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专利,已获得授权超过2300多件;每年国际标准化文稿数和与利申请年均增长6%及3%,深度参与135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发,1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移动研究院牵头的SBA架构成为了5G唯一基础架构,这也是中国公司第一次牵头系统架构国际标准制订。
不仅要技术引领 更要实现产业引领
随着5G时代即将来临,通信正在与各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等,仅单纯的技术引领不再适应产业的变化与发展。
张同须院长表示,从3G突破开始,在从3G、4G到5G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研究院在技术和产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5G时代,产业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移动研究院将积极促进垂直行业的发展。5G网络和之前的各代网络最大的不同是,5G不仅要实现人与人的通信,还要实现物与物的通信。因此,5G的发展更需要各个产业协作的力量。中国移动研究院希望能够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5G及其在各个垂直行业的应用健康发展。
为此,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目前,5G联创中心已在全球拥有12个开放实验室、112家产业合作伙伴 、17个跨行业联合创新项目。今年,5G联创中心还发布了2017年十大创新成果,包括5G高频系统研究、网联无人机、智能共享单车、追踪器/智能穿戴、智慧停车六大5G创新研究报告,物联小站、小和轻停、锐目三大5G创新产品/应用,以及移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评估体系。在上述成果中,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希望以5G联合创新中心为平台,广泛聚合垂直行业合作伙伴,推进5G通信技术快速成熟,构建垂直行业基础连接能力,孵化融合创新应用和产品,拓展新的商业合作机遇,为实现“5G改变社会”贡献力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中国移动网络云资源池第三方软件集成服务集采:总预算约3570万元
- 探访南凌科技“AI+安全”研讨会:AI“双刃剑”,必须紧握手中
- Omdia观察:马来西亚第二张5G网络仍待敲定
- 工银资本交银投资等入股紫光展锐 全力推动紫光展锐上市
- 中国走在了世界第一!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 华为发布天线数字化白皮书,开启天线产业新篇章
- 面向移动AI基础网“双20”需求,华为发布两大关键创新技术方向
- 专访硬核桃创始人吕光旭:5G消息终端覆盖率显著提升 生态发展迎来加速期
- 以数实融合创新未来,探访泉城看得见的数智化新进展
- 性能影像不必二选一:“双擎旗舰”真我GT7 Pro发布,首销3599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